第一百三十三章:鄭和來信

-

華夏古代報紙起始於唐朝,《開元雜報》出版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是後世已知最早的一份官報。

唐人孫樵所寫的《讀開元雜報》一文,是關於這份古代官報的最早記載。

官報在宋朝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有「邸報」、「朝報」等稱呼,其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朝廷的法令、公報,有關官吏任免賞罰的訊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

「小報」起始於北宋末年,流行於南宋,被當時的讀者隱稱為「新聞」,是一種非官方的報紙。

不錯,就是叫新聞。

像腦殘、逼逼、滑稽、時髦、共享、人妖、交通、牙刷、訊息、上班、卡尺、烈士、賓館、上帝、宇宙、世界、同學、手滑、行李、日記、經濟、經理、總裁等詞語在古代就有,並非後世纔出現,隻不過有些詞語的意義與後世有所不同罷了。

宋代「小報」的內容以「邸報」所不載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訊息為主,也發表過一些要求抵禦金兵入侵的議論,故而受到了當時朝廷的查禁。

歷史上,明朝中後期,朝廷允許民間自設報房,在朝廷的監督下,編選一部分從內閣等相關衙門抄來的一部分邸報的稿件公開發售,這一類報房大多設在北京。

而此類報房所發行的報紙,通稱「京報」,有時也混稱「邸報」,內容由皇帝諭旨、朝廷政事、官吏奏摺三部分組成。

明末的「京報」曾刊載過社會新聞。

報房出版的「京報」有報頭,崇禎十一年以後,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歷史上,從明朝中葉起,出版和派送京報成為了一項公開的職業。

「你既然讀過《金陵旬報》,應該知道惠民工建局是做什麼的,每一期旬報上都有招募農人為工匠的訊息。」於彥昭望著武騰飛說道。

武騰飛麵露尷尬之色,道:「師兄,實不相瞞,這個小子還真冇有留意。」

「自永樂二年三月,朝廷便正式在工部下設置了新的衙門,名曰『惠民工建局』。此局與惠民藥局類似,設立之目的是為了惠民,具體乃是招募閒暇農人,有償修路搭橋,薪酬可謂豐富。」

於彥昭接著道:「大明自永樂二年三月,朝廷啟動了四級道路建設工程、縣學改造工程、常科書院與戶部銀行、皇家銀行等各種建設工程。」

「何為四級道路建設工程?」武騰飛問道。

於彥昭直接答道:「所謂四級,即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四級道路建設。」

他接著補充道:「縣學改造即各縣將之前的縣學改造為中學堂,各府城也陸續建造常科書院。如今國子監已經更名為國子監常科書院,隻要在常科書院完成學業,就會被各省教諭局授予舉人名籍,擁有做官的資格。」

「自那時起至今,直隸境內十四府四直隸州下轄近百縣,陸續有戶部銀行、皇家銀行建成並投入使用,百姓手中餘錢可存入銀行漲利,亦可抵押田產從銀行貸款,置辦各種生意。」

武滕飛對銀行略有瞭解,這時聽了於彥昭所言,便開口問道:「師兄,我聽有的同學說,可以把錢存入皇家銀行後,在另外一地的皇家銀行取出來?」

「不錯,你是打算讓你的長輩把銀錢存入北平府轄區內的皇家銀行,然後從這京城內的皇家銀行取出來,對吧?」

於彥昭一眼就看穿了武騰飛的想法,直言道。

武騰飛憨笑了一下,道:「什麼都瞞不過師兄。」

「此舉雖然可行,但存在一個時間差。因為你的長輩把錢存入北平府轄區內皇家銀行的當天,你在京師皇家銀行裡是無法查詢到這一筆錢的。」

於彥昭一絲不苟的說道:「由旁人從外地給你匯來銀錢之事,在銀行裡有個專門的叫法——匯款。」

在場的學子對銀行業瞭解不深,此時聽到於彥昭解釋,都豎起耳朵,認真傾聽。

「當北平府轄區內的皇家銀行,收到這筆由你的長輩給你所匯的款之後,會當場開具四張製式一樣但顏色不同的憑證——匯款單。」

「這四張匯款單,分別為匯款聯、收款聯、存檔聯、收檔聯、銀行會把匯款聯交給你的長輩,而留下另外三張匯款單。」

「該銀行留下的那張匯款單屬於存檔聯,會被存檔備查,另外兩張匯款單是取款聯、收檔聯,將會由驛站信差送至京師皇家銀行。」

「京師的銀行收到這兩張匯款單之後,會對其中的一張收檔聯簽字,並收入待兌匯款庫房。另外一張取款聯會被信差以書信的形式,按照單上取款人的地址找到你,信差驗明你的正身之後,纔會把取款聯交給你。」

「你憑此匯款單的取款聯,以及由衙門出具的可以證明你身份的名籍,纔可以從京師的皇家銀行裡支出這筆匯款。」

「因為需要用到驛站信差辦事,而且耗費銀行的人力物力,所以對於異地匯款,銀行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

於彥昭耐心的解釋道。

「師兄,我等進學滿兩年後,是否要像曾經的監生一樣,去地方衙門歷練政事?」蘇信問道。

「這是當然。」於彥昭點頭道:「金陵常科書院自建院以來,便有這個規矩。」

明初,朱元璋規定國子監的的監生學習到一定年限,要分期分批輪流到朝廷各衙門去歷練政事,猶如後世的實習,這種製度在當時被稱為監生歷事製度。

大明如今雖然已經施行科舉新政,但仍沿用此歷事製度。

「書院第一批選擇專修醫藥科的學子,現已陸續前往惠民醫館歷事。」於彥昭接著說道。

他相信,數年後,精通醫藥之道的第一批金陵書院的學子,將會完成學業,進階為大明境內第一批醫藥科舉人。

這些學子當中的大多數人,甚至會通過會試、殿試,搖身一變,成為大明開國以來,第一批醫藥科進士!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京城內的大明惠民醫館,已經成為了涉及看病問診、製藥研發、生產銷售等一體的綜合醫藥機構。

目前,惠民醫館可以製作中藥顆粒與丸劑、湯劑、散劑等各種劑型的熟藥。

尤其是以丸劑熟藥最為常見,即後世的丸劑中成藥,內外婦兒耳鼻喉等科的常見疾病,皆有丸劑熟藥治療。

換言之,大明的醫療水平,經過惠民醫館兩年的努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畢竟,將藥材研磨成粉並不難,目前由胡濙發明的人力拉動彈簧轉軸的打粉機,已經普及直隸境內各府縣。

這個人力打粉機原理比較簡單,轉軸一頭安裝在鋼鐵鑄造的罐子裡,將藥物放進罐子,合上蓋子,再以轉軸驅動罐子裡的刀片,就能將藥材打成粉。

最難製作的是彈簧、鋼罐與刀片。

好在大明有墨巧司,許多冶煉技術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實驗摸索之後,已經得到大大提升。

與此同時。

皇宮之中,文華殿偏殿。

道衍和尚收回手,扭頭看向旁邊坐著的朱棣,說道:「陛下,太子脈象正常,頭暈之症,乃是勞累過度所引發。」

「高煦,這兩年真是苦了你了。」

朱棣眼眶中有淚水打轉,帶著一絲愧疚說道。

「父皇言重了。」朱高煦連忙迴應道。

昨日朱高煦在巡視墨巧司的時候,忽然暈倒,這可把朱棣、徐皇後等人嚇壞了。

太醫院院使戴思恭親自出馬,為朱高煦診脈後,對朱棣、徐皇後說朱高煦是勞累過度引發的,修養一陣就好。

朱棣不放心,以商議事情的名義,派人把道衍和尚請到宮裡,悄悄地讓道衍和尚在這文華殿偏殿給朱高煦把脈。

「有勞大師。」

朱高煦起身向道衍和尚躬身一禮道。

這兩年多的辛苦付出,對他而言是非常值得的。

大明的基礎建設、科舉革新在穩步推進,假以時日,必能給大明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至於提高大明的醫療水平,有惠民醫館在積攢力量,如今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而科技的進步,則有墨巧司在打頭陣,千裡鏡、杜仲膠胎、水銀鏡、腳踏式高效紡織機、機械鐘錶等開始向工業社會轉變的輕工業產物,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此外,這兩年多以來,朱棣還在他的影響下,不僅完善了工商稅,更實現了一條鞭法、永不加賦及攤丁入畝的稅製改革。

由於軍製改革與推行官吏一體化還不到時候,因此這兩個方麵他冇有主動去向朱棣提及。

「陛下,好訊息,鄭和來信了。」

就在父子倆陪著道衍和尚喝茶的時候,宦官李興弓著腰,疾步來到殿內,恭聲稟告道。

「信是何時所發?」朱棣問道。

李興答道:「五月十六。」

「看樣子,鄭和不日即可回航。」朱棣麵露喜色道:「快念。」

「是。」李興躬身道。

「臣鄭和於天元號海船望北而叩,恭祈陛下萬安。」

「微臣所率船隊,已抵達舊港,一路之上,巡訪各國,所到之處,皆稱頌吾皇偉業,心向大明,並期盼與我大明通商。臣隨船帶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物,更是大受追捧。」

「臣恭請陛下,再備我中華靈器妙物,四個月之內運抵舊港,以供我海外交友貿易之需。臣身在異鄉,深感吾皇巡洋決策之英明,臣以為欲使國家富強,萬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洋,四海平則萬事興。」

「財富取之於海?」

朱棣細細品味著鄭和的這句話,低聲問道。

「好啊!」道衍和尚撫須笑道:「貧僧這輩子做成了兩件最有價值的事,輔佐了一個蓋世聖君,教出了一個絕世良才。」

朱棣點頭道:「鄭和確實有些見地。」

道衍和尚斟酌片刻,朗聲說道:「貧僧要建言陛下,將鄭和的奏本以邸報傳知天下,大力宣揚萬裡巡洋之功,友善鄰邦之利,藉此聲勢排除非議,振興國力,以備貨出海為名,帶動各種商業繁榮,以慰臣工之期望,安撫百姓之人心。」

「不錯,朕正有此意!」

朱棣目露精光道。

他頓了頓,望向退到殿門口的李興,道:「李興?」

「奴婢在。」李興躬身疾步而入,作揖道。

朱棣吩咐道:「李興,速去傳旨通政司,把鄭和來信明發邸報,再讓通政司加急印製一期《金陵旬報》特刊,把鄭和來信內容,一字不差的附上!記住,要用頭版頭條!」

「奴婢遵旨。」

李興急忙領旨,然後躬身退了下去。

朱棣又望向殿門外,高聲道:「昌盛可在?」

「奴婢在。」

侍立在殿外的昌盛立即躬身疾步而入,作揖行禮道。

朱棣下令道:「傳朕口諭,著戶部今日當值的眾臣工來文華殿議事。」

「奴婢領旨。」昌盛恭聲領旨,隨後退了下去。

「陛下,貧僧還有事,就不叨擾了。」

道衍和尚起身拱手作揖道。

朱高煦連忙對朱棣說道:「爹,孩兒送大師出宮。」

「也好。」朱棣剛想喊人抬轎子把道衍送迴天界寺,此時聽了朱高煦所言,立即點頭道。

片刻後,朱高煦與道衍和尚出了文華殿。

不多時,兩人過了金水橋,穿過午門後,來到了宮門外那輛永樂三年最新款的減震四輪馬車前。

這輛四輪馬車的車胎,乃是用硫化後的杜仲膠製作而成,耐磨性高,抗壓能力強,再配合最新的彈簧減震器,便成為年老高官的首選。

道衍和尚人老成精,自然看得出朱高煦特意送他是有意為之,所以在上車之前,他一把抓住了朱高煦的袖子。

「大師?」朱高煦故作驚訝道。

道衍和尚道:「殿下有話不妨直說。」

朱高煦環顧左右,見四周並無人靠近,且不遠處的車伕正是韋賢,一眾護衛也都是東宮近衛。

於是,他壓低聲音道:「大師,我的身體確定無礙麼?」

「出家人不打誑語,何況這種事關乎天家。殿下放寬心,你確實是勞累過度引發的眩暈,脈象並無其他異常。」

道衍和尚撫須道:「太醫院戴院使為人正直,本就不會誆騙殿下,殿下多慮了。」

「有勞大師了。」

朱高煦拱手致謝,然後做了一個請的手勢,示意道衍和尚上車。

他略懂醫術,對自身的情況有所瞭解,之所以如此謹慎,乃是穿越者怕死的本性在作祟。

得到道衍和尚的肯定答覆之後,朱高煦暗暗鬆了一口氣,決定接下來一段時間好好休息,多陪一陪老婆孩子。

兩刻鐘之後。

「鄭和的話,你們都聽到了吧?」

文華殿之中,朱棣端坐龍椅之上,隔著禦桌,詢問殿內站著與坐著的一眾戶部臣工。

「臣等聽到了。」

以鬱新為首的戶部官員齊聲道。

「好!」朱棣點頭道:「太子、鬱新?」

「兒臣在(臣在)!」

朱高煦、鬱新起身之後,走到殿中央,躬身齊聲道。

「命你二人會同六部,督率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江西、胡廣佈政司,及鬆江、蘇州、杭州三府衙門,再造海船八十八艘,並備齊鄭和要求增加的各種貨物。」

朱棣朗聲吩咐道。

「陛下——」

鬱新苦著一張老臉,近乎哀求道。

朱棣打斷道:「四個月內運抵舊港,不得有誤。」

「陛下,現在國庫空虛,存銀不及一百萬兩。陛下既要造船,又要採購各種物資,冇有銀兩斷難完成。」

鬱新不得不硬著頭皮恭聲稟道。

朱棣板著臉道:「朕隻要結果,銀子的事,你們去想辦法。」

「陛下,微臣——」

鬱新還想再說,卻被朱棣的一聲疑問打斷。

「太子?」

朱高煦立即躬身道:「兒臣遵旨!」

朱棣環視眾人道:「朕再說一遍,為鄭和船隊所備物資,必須在四個月內運抵舊港。」

PS:卑微作者求推薦票、月票!章節說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