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軍需官的設置

-

朱高煦讓梅殷製造地動儀,是為了長遠打算。

中國歷史上發生地震具體次數不可考,有史書記載的約有三千餘次,其中破壞力非常恐怖的大地震有十五次(算上汶川)。

而在史書上有明確記錄,且傷亡人數最多,影響範圍最大,

破壞力最強的地震,則是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關中大地震。

這次地震在史書上被叫做「嘉靖乙卯大地震」,是一場震級八級,烈度十一度的特大地震!

短暫的地震過後,大明王朝的陝西、山西、河南這三箇中原人口大省,成為了地震重災區。

而且,除了這三個重災區之外,地震還輻射影響了當時的大半個明朝疆域。

按史學家統計,

在明朝統治的兩百七十六年當中,僅記載在史冊上的地震就有一百六十五次之多。

這些地震造成無數人死亡,震後引發了大規模的瘟疫。

朱高煦來自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深知大地震之恐怖,倘若震後救災事宜處理不當,引發的連鎖反應,足以將龐大的明帝國帶進深淵。

不過,製造地動儀是長久之計,眼下把太陽係行星運行模型弄出來纔是關鍵。

假如人們對日食的看法發生了變化,認為日食可以被預測,那麼以後就不難接受地震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一觀點。

在這個時代,平民百姓都是把日月當成神靈來膜拜,哪怕讀過書的士子們對日月星辰也多有敬畏,梅殷敢肯定,放眼天下,能說出「模擬日月運行」這番話的人,必然隻有他眼前的太子了!

「殿下心如天機,總能出人意料,

地動儀之精妙,

仿若天人所授,而模擬日月運行,駭人聽聞之儀器,臣已經帶領一眾學子,照殿下上次所授的渾天儀圖紙,做了個小模型。」

梅殷恭敬的說道。

兩漢時期時期,人們對於宇宙的觀點主要分為周髀派和渾天派。

周髀派的經典是《周髀算經》,主張蓋天說,這種學派把天描述成一個半球,地像一個覆碗,漂浮在水麵上,其中充滿了空氣所以不會下沉,這樣天和地形成兩個同心的圓蓋。而北鬥星在天的中心,人居住的地方則在地的中心,雨水下落,流到四個邊緣成為海洋。

由於地球表麵的弧度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因此在周髀派的認知之中,大地已經算是有弧度的了,

不過他們並不認為日月會從地下穿過去,也就是說並不同意大地是球形的。

渾天派則是以張衡的《靈憲》為代表,

所謂渾天,主要是指天球而言,也就是認為天是一個球體,同時也提到地像一個蛋黃,在天球之中,不過渾天派也認為地是浮在水上。

在這一學派的理論中,必須解釋認為日月怎麼從地下的水中穿過,在早上回到東方,所以讓普通人接受這個觀念也有一定困難。

到了宋代,因為海上貿易的發展,渾天說的讚同者對大地在天球中的存在方式有了新的設想,主要以朱熹的觀點為代表。

朱熹認為地球是「氣之渣滓」,是位居天球之中的,並冇有漂浮在水中,而是因為天球中有急速旋轉的「勁風」,所以地球可以漂浮在天球中心,即「天隻是氣……人在地上,便隻是如此之高,要之連地下亦是天」,其實這已經非常接近後世的觀點了。

因為隻有認為地是球體,天和地是同心球,才能解釋天體為什麼會規律運行。

古人比較難以接受和理解的是地動理論,即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歷史上,直到明後期纔有人提出這一先進的觀點。

「小模型遠遠不夠。」

朱高煦先是說了一句,然後衝殿外喊道:「康平?」

「奴婢在。」康平入殿躬身道。

朱高煦吩咐道:「你帶人抬一張桌子過來,還有筆墨紙硯,我要為梅博士再做一圖。」

片刻後,他當著梅殷的麵,在一張淡黃色的空白紙張上,畫了一幅能夠模擬出日月運行的儀器設計圖。

梅殷曾懷疑朱高煦給出的地動儀與渾天儀圖紙非其本人所畫,如今大開眼界後,才發現自己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這是我們腳下踩著的大地,乃是表麵有著山川湖泊的藍色巨球,此為日、月,也皆為巨型球體。太陽、月亮、地球都會自動旋轉,太陽為一火球,月亮為一石球,地球麵對太陽的一麵為白天,背陽麵為夜晚,所見月光為太陽的反射光。」

朱高煦指著圖紙,為梅殷介紹道:「月亮圍繞地球旋轉,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當月亮恰好處於地日之間,擋住日光時,地上陰影中的人看見的天象便是日食。」

「反之,當地位於日月之間,擋住日光時,地上背日一麵的人看見的天象便是月食。」

梅殷聽著朱高煦的講解,初時麵露疑色,而當他明悟其中原理後,恍然道:「原來如此!」

因為地圓說古已有之,他繼承的觀念也是這一派的理論。

所以,他冇有問朱高煦日月地為何皆為球型,也冇有問太陽為何是火球,月亮是石球。

「殿下,此儀器與渾天儀如出一轍。」

梅殷撫須道。

朱高煦道:「不錯。」

「殿下,臣打算即刻返回書院,帶領小組學子製造這件儀器,爭取在三日後把它做出來。」

梅殷信誓旦旦道。

「好。」朱高煦點頭道。

梅殷見太子心情不錯,連忙趁機言道:「殿下,臣有個不情之請,還望殿下能夠應允。」

朱高煦神色平靜道:「說來。」

「請殿下在京城內建辦一室,名曰『天象演變室』,專做模擬日食月食天象之用,並任人蔘觀,以此來向城中百姓宣講日月運行之規律,借百姓之口口相傳而流傳天下,行教化萬民之功。」

梅殷說話的同時,深深弓著腰,態度甚為誠懇。

朱高煦心中微驚,他冇料到梅殷竟有如此遠見,連後世常見的科技展覽館都想到了。

修建天象演示館的好處不必梅殷多說,朱高煦自然明白,除了能提高太子賢明的聲望之外,也可藉此行教化之道,淡化這個時代人們內心對種種天象的盲目迷信。

「姑父不愧是以教化百姓為己任的名儒,如此心胸,小侄欽佩。」

朱高煦笑著誇讚道。

梅殷躬身道:「殿下過譽了。」

「既如此,那設置『天象演變室』的事情,姑父著手去辦吧!」

朱高煦吩咐道:「姑父可不要忘了推算下一次的日食時間。」

他記得日食現象,對於全球來說,一年最少也有兩次日食,最多可以到達五次。

但對於同一個地方某一確定地點而言,平均每三年左右纔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三、四百年纔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

「微臣謹遵皇太子殿下諭令!」

梅殷作揖行禮道。

目送梅殷離開後,朱高煦本想去後宮看看徐皇後,卻冇想到李興奉朱棣之命,前來請他前往武英殿商議事情。

一刻鐘後。

武英殿。

「兒臣見過父皇。」

「免禮。」

朱棣抬手道:「坐下說話。」

「謝父皇。」

朱高煦躬身道。

朱棣看著朱高煦坐下,然後開門見山的直言道:「高煦,你上次提議,趁著這次增兵西北,在援西大軍之中,設置專門的軍需官,執掌一應軍需,朕覺得可行。」

所謂軍需,即軍隊所需的給養、被服、裝具、日用品等物資的統稱,包括軍隊作戰期間、日常訓練時生活上所需的物資和器材。

朱棣話鋒一轉,道:「不過,卻有個問題,就是委任何人擔任此次援西大軍的總軍需官?」

朱高煦明白朱棣的顧慮在何處。

穀醅

不久前,就在文化殿,朱棣剛任命寧王、穀王、代王三人負責三條統籌轉運軍糧的路線,為宋晟與援西大軍送去物資。

此三人,就是這三個路線的軍需官。

而總軍需官,位在這三名軍需官之上,若是一般人,必然會讓三位大明親王不屑一顧。

儘管這位總軍需官隻是臨時的,甚至可能與三位親王軍需官打交道的次數並不多,但擔任此職的人,不指望他能壓住三位親王,起碼得讓其他將領覺得還說得過去才行。

「不知父皇心中,可有合適的人選?」

朱高煦問道。

朱棣道:「此人必須得可靠,能任事,在勛臣武將之中,有一定的名望。年齡方麵,最好比你三位王叔年長。」

「父皇,兒臣覺得大舅就挺合適。」

朱高煦腦海中浮現出了徐輝祖的麵容。

朱棣搖頭道:「正因為他是你大舅,所以並不是最佳人選。」

「武定侯或者長興侯?」

朱高煦又問道。

朱棣沉聲道:「他們的年紀都太大了。」

「父皇,讓二舅(徐膺緒)做這個總軍需官如何?」

朱高煦沉思片刻後,認真的說道。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徐膺緒被朱元璋拔任為親軍上十二衛之金吾前衛指揮使(正三品)。

親軍上十二衛是負責護駕左右、護衛宮禁的皇帝侍衛禁軍,軍士都是精選的將士。

而金吾前衛,主要職掌守衛巡警,負責宮禁安全。

朱棣道:「膺緒目前是金吾前衛指揮使,讓他去做這次援西大軍的總軍需官,倒也合適。」

三個時辰後。

兵部侍郎齊泰親自找到了坐在值房裡的徐膺緒。

「齊侍郎有事?」

徐膺緒見齊泰不在兵部衙門當差,跑到了他們金吾前衛的值房之中,遂朗聲問道。

「陛下有口諭。」

齊泰知道事情很急,也不跟徐膺緒寒暄,當即高聲道。

值房內的徐膺緒等人立刻跪下迎接皇帝口諭。

「陛下口諭,調金吾前衛指揮使徐膺緒任本次援西大軍總軍需官,立刻前往兵部武庫司上任。」

齊泰高聲道。

「臣徐膺緒領旨!」

待送走齊泰之後,徐膺緒對身後的幾名衛士道:「你們安安穩穩的當差,不要因為某不在,就偷奸耍滑!」

「得令!」

眾衛士抱拳行禮道。

徐膺緒離開後,那些衛士便開始了小聲議論。

「你可知總軍需官是什麼職務?」

「聽起來應該是管理軍需的大官吧?」

「這個官職估計是陛下新設的。」

「……」

與此同時。

京城。

八達酒樓。

此時,一隊官兵重衝進了酒樓大廳,將客人全部趕了出去。

兵部武選司陳主事走入大廳,高聲道:「白金福何在?」

「草民見過官爺,不知官爺是?」

白金福得到夥計稟告,趕緊趕到大廳,向陳主事作揖行禮道。

「在下是兵部武選司主事陳寧,現奉本部金尚書之令,請閣下持此憑證,前往兵部武庫司,聽從本次援西大軍總軍需官調遣。」

陳主事抱拳回禮道。

言罷,他從袖袋之中掏出一份委任狀,遞給了白金福。

兵部武庫司,顧名思義,武庫司負責各地軍隊物資、武器的調配工作。

大明王朝建立以後,依照唐宋舊製,文官的調動和安置,歸吏部管理,而武官的調動和安排,則歸屬兵部管理。

從理論上來說,無論是武官還是文官,皆須由兵部或吏部尚書親自安排。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尚書身居高位,忙的都是軍國大事,根本無暇顧及到具體的人事任免。

就比如大明有數百個衛,每個衛皆有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總旗等,而這些人兵部尚書根本不可能都認識。

同理,吏部尚書也一樣,天下那麼多府縣,他不可能認識每一個知府或縣令。

因此,從洪武中後期開始,吏部和兵部逐漸形成了一個默認的規矩。

在吏部,四品以上的文官由吏部尚書親自選擇,至於四品以下的知府、知州等官員,皆由文選司郎中挑選。

在兵部,四品以上的指揮僉事由兵部尚書選擇,至於四品以下的鎮撫、千戶、經歷等軍職,皆由武選司郎中挑選。

若是戰事起,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總兵官,統率衛所部隊出征。

而總兵官以下的副將、各路將軍,皆由兵部尚書負責推舉,各路將軍以下的武官,皆由武選司郎中挑選。

可以說,文選司郎中與武選司郎中,乃是如今大明官場之中,權力最大的兩個五品官。

「請白掌櫃務必在天黑之前趕至兵部武庫司報到,在下告辭。」

陳主事拱手道。

「謝官爺提醒。」

白金福麵色如常的拱手行禮道。

待他親自送陳主事離開之後,夥計當即迎上來,眉開眼笑道:「恭喜掌櫃!」

「是福是禍,還不一定,有什麼可恭喜的?」

白金福冷著臉對夥計說道。

然而,他的內心卻對此行充滿了期待。

PS:感謝仙帝等老鐵的打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