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上山下鄉之議

-

「第三件事,朕決定派天下各府縣常科書院的學子上山下鄉,深入山野鄉村,教授農人識字,學習大明律令,懂得如何應付山洪、旱災、水災等天災,同時掃除一切淫祀野神,弘揚華夏正統聖賢教化。」

朱高煦見群臣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知道鋪墊的差不多了,於是開始圖窮匕見,將今日早朝他要推動的最重要一件事說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百姓能識字,則易於讀書,會讀書則易於明理,理明便可分析利弊,知法守法,如此就會用大明律令作為武器,鬥地痞惡霸,鬥貪官汙吏,鬥弊政壞政,而不會再任人魚肉!派天下常科學子上山下鄉之策,實在是善政、仁政!」

禮部尚書於彥昭躬身出列,作揖行禮之後,緩緩說道。

「陛下,不可啊!《論語·泰伯》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識字的百姓越多,狡詐之人也會隨之增多,恐為禍亂之源也!」

大理寺卿吳訥連忙躬身出列,接著於彥昭的話說道:「《道德經》也說過:『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於彥昭是科舉新政之後出身的進士,他對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獨特的見解,此時忍不住反駁道:「衍聖公是我華夏史上首位創辦私學的先生,一生都在教書育人,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他能說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種話,怎可能會主張愚民之策?」

「而且,宋代程子曾說:『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對此,在下深以為然!」

朱高煦知道,程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是聖人不想要使民眾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是做不到。

這實際上是應然和實然的區別,也是孔子洞明世事後的悲觀陳述,屬於對教化與啟蒙百姓之難的感慨。

程子的理解最符合現實情況,畢竟無論時代發展到哪個階段,都不可能達到所有人皆心智成熟的程度。

「你倆不要再吵了。」

朱高煦抬手製止於彥昭與吳訥的爭論,朗聲道:「朕並非是想把百姓都教化成道德君子,讓常科學子們上山下鄉,目的是教授尋常百姓識字。如此百姓們纔好理解朝廷律令、政令,以及學會應對山洪、水旱等天災的方法。」

他說到這裡站了起來,一邊向丹陛下的大殿正堂走去,一邊說道:「大字不識的百姓,能讀懂朝廷的告示與政令嗎?還不是任由地方上的讀書人誆騙!」

「更何況,朕剛纔也說了,派學子們上山下鄉,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即掃除一切淫祀野神,正本清源,弘揚聖賢教化。」

此時,朱高煦行至文官班序之前,犀利的目光在眾文臣身上來回掃視,高聲問道:「爾等難道不知淫祀野神之害麼?太祖皇帝為何禁絕白蓮教?永樂二十二年聲勢浩大的山東唐賽兒之亂又因何而起?」

大明乾熙皇帝的一連三問,讓還想反駁的一些文官啞口無言。

朱高煦見目的達到,轉過身看向武臣班序,負手而立道:「自永樂五年始,武事科(武舉)出身的進士陸續進入軍中為朝廷效力,而這些至今已超過四千餘名的武舉進士。」

「除了極少數在軍事上有造詣的將帥之才被提拔到高位外,其餘大多數人如今仍在各地衛所擔任宣講官,兼著教授普通士卒讀書識字的職責。」

「即便有如此多的宣講官在教授尋常士卒識字讀書,但眼下大明百萬衛所兵之中,真正可以無障礙閱讀《孫子兵法》的官兵,不超過五萬!」

他將目光落在魏國公徐輝祖身上,接著道:「魏國公,你說一說,普通士卒學識字難在何處?」

「回陛下,目前各學堂教習以及軍中宣講官,教授識字之始,皆以《洪武正韻》為課本。」

徐輝祖走出班序,躬身作揖道:「學習漢字讀音是識字的基層,而如今常用的反切之法,卻讓諸多初學者迷糊不已,唯有死記硬背,可軍中士卒往往今日剛學的字,明日便忘了,甚至記錯、記亂的大有人在。」

「韻書」實際上是官話、漢字書麵讀音的標準化教材。

反切是與「直音」、「讀若」不同的一種注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其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拚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同樣一個字,可以用不同的兩個字來標註讀音,反切法使用起來很靈活,隻要一個人認識的字夠多,想用多少種方法就可以用多少種方法來切一個生字的讀音。

但這種方法對認字新手很不友好,一會用這兩個字來標註讀音,一會又用其它兩個字來標註讀音,想準確地記住很難。

對於本來就是在識字初學階段的人來說,隻會感到更加糊塗。

朱高煦點了點頭,轉身再次看向一眾文臣,說道:「諸位皆是從小開始學習識字的,對於識字之難都有體會。朕觀遍四洋萬邦文字,發現漢字或許是當今四海天下文字之至難者。朕這次派天下常科書院的學子們上山下鄉之際,還要嘗試探索出一條新的學習漢字讀音的方法——即字母切音(拚音)法。」

他側目朝西角門的宦官昌盛瞅了一眼,後者會意,立即領著數名年輕的內侍躬身疾步行至禦前。

「把東西發下去。」

朱高煦一聲令下,昌盛帶著眾內侍開始給滿朝文武分發寫有「字母切音法」方案的紙張。

「字母切音法裡的注音字母,其作用僅僅是給漢字注音,不與漢字並行使用。算是伺候漢字,偎傍漢字。」

凡是在奉天殿正堂之上的官員,皆人手領到了一張公文大小的黃紙。

黃紙之上,便是字母切音法的內容,即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切音(拚音),聲韻雙拚,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聲調符號。

朱高煦之所以冇有直接把後世的漢語拚音全部照搬過來,主要是因為眼下的大明通用語言與後世並不一樣。

比如「青青子衿」這句話,眼下的大明人會讀作「cingcingzigin」。

所以,他需要借大明學子們的力量,來完善他的「大明版漢語拚音」。

「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無師能自讀,如此一來,可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物學,以及種種實用之學,豈不美哉?」

朱高煦見眾臣看得入迷,於是高聲道。

「陛下,我大明乃天朝上國,豈能用外番邦國之字母來為漢字注音?」

大理寺卿吳訥為人憨厚耿直,看完字母切音法之後,覺得用外國人的字母來給漢字注音十分不妥,便直言說道。

朱高煦不以為忤,微微笑了笑,問道:「吳卿可吃過烤甘薯?」

「回陛下,臣吃過,味道好極了。」

吳訥恭聲答道。

朱高煦頷首道:「甘薯本為海外之物,並非我中華原產,但其能使我大明億萬百姓免遭饑饉之苦,所以朝廷大力推廣種植此物。同理,若字母切音法方便我大明子民識字讀書,又如何推廣不得呢?」

PS:明朝官話口音與後世是不一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