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瓦剌滅亡

-

在朱高煦親征瓦剌之前,瓦剌有五大部落,即綽羅斯部、斡亦剌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

其中脫歡統治的綽羅斯部實力最強,算上依附該部的諸多小部落,其部總部眾約有三十餘萬,常備兵力超過兩萬,緊急動員下兵力可達五、六萬。

當脫歡仗著綽羅斯部兵強馬壯,先後殺掉了實力僅次於綽羅斯部落的土爾扈特部落首領太平、斡亦剌部落首領把禿孛羅之後,土爾扈特部及斡亦剌部超過半數的部眾被脫歡吞併,成為了綽羅斯部的附屬部落。

於是,綽羅斯部實力大漲,部眾突破了五十萬,常備兵力超過了四萬,緊急情況下可動員七、八萬戰兵。

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實力皆不如土爾扈特部及斡亦剌部,他們早在永樂年間就與輝特部一樣選擇了臣服大明,變成了大明安插在大漠的三個羈縻都司。

脫歡強勢崛起後,臣服大明的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輝特部本想避其鋒芒,卻被脫歡派出的數萬騎兵襲擊,部眾四散而逃,以至於三個部落的首領不得不前往大明的黑水城避難。

他們在南下逃難的途中,就接到了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命令瓦剌各部停止攻殺的旨意,當即表示了服從。

和林城之役,明軍共斬殺瓦剌綽羅斯部頭領脫歡、也先等人,及其麾下將士三萬四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六十餘萬頭,先後有五十一個小部落前來表示投降,約二十餘萬人。

然而,此役過後,投降明軍的草原部落,卻不包括之前被脫歡吞併的土爾扈特部及斡亦剌部,就連被脫歡打散的中小型部落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輝特部也不在裡麵。

其原因在於,脫歡為了壯大綽羅斯部的實力,增加麾下可戰之兵的數量,早就從吞併的各個部落之中選出所有青壯,編為戰兵或輔兵,同時把老弱病殘驅趕到野外,任其自生自滅。

也就是說,那些被脫歡擊敗打散的部落,已經名存實亡。

和林城之戰,朱高煦完成了剿滅脫歡的目標,卻還冇有完成滅亡瓦剌的計劃。

於是,八月二十八日,朱高煦率領麾下文武官員登燕然山,令兵部侍郎楊榮作銘,刻石勒功,以揚大明天朝上國之威德。

數日後,為了徹底抹掉馬哈木、脫歡父子在草原上積累下來的影響力,朱高煦將麾下兵力分成三路。

他本人親率一路,進擊依附綽羅斯部的各個部落,尤其是曾經多次給綽羅斯部當打手的還在不斷髮展壯大的兩箇中型部落——土默特部與巴圖特部。

明軍轉兵西南越過燕然山脈後,於九月初十抵達劄卜罕河河東,恰遇巴圖特部遊牧數萬之眾驅牛馬車輛西走。

明軍騎兵乘勢夾擊,朱高煦親自率前鋒部隊殺敵數百,餘敵散亂。

隨後,明軍背靠燕然山脈,安營紮寨。

九月十一日,成山侯王通率領中路軍抵達燕然山,與乾熙皇帝朱高煦所部兵馬匯合。

此時,明軍征討瓦剌的西路、中路兩路大軍勝利會師,兩軍合兵一處後,總兵力已突破十萬。

朱高煦登高用千裡鏡瞭望敵情,見巴圖特部眾散而復聚,於是調動明軍一營兵力從其右翼渡劄卜罕河,斷敵退路,另派出一營神機兵繞出其左,兩千火銃手埋伏於潰敵必經之路的森林中。

在明軍夾擊下,巴圖特部左衝右突,當潰眾逃經設伏區時,又遭明軍新式火銃射殺,死傷甚眾。

朱高煦指揮五千騎兵乘勝追擊三十餘裡,直抵巴圖特部營地,斬殺部落首領數十人,以及麾下將士一千六百餘人,俘虜四千六百餘人,繳獲牲畜八萬餘頭,夷其營地而還。

九月十三日,朱高煦又命朱能、王通各率一營騎兵追擊至土默特部營地。

在明軍猛烈的打擊下,實力不如巴圖特部的土默特部死傷慘重,眾首領及其心腹將士兩千餘人全數被明軍剿滅,以至於原先依附土默特部的十餘小部落紛紛請降。

這一戰,明軍俘虜土默特部眾三千餘人,繳獲牲畜三萬餘頭,先後來降的部落民眾多達六萬餘人。

輝特、巴圖特、土默特等部皆是隻有兩、三萬部眾的中小部落。

其中輝特早在永樂年間就臣服了大明,被遷移到了阿喇嗔(喀喇沁)部落的所在地,與杜爾伯特部毗鄰而居。

至此,巴圖特、土默特被滅後,以綽羅斯部為首的不服大明朝廷管轄的瓦剌各部全部被剿滅。

九月十五日,朱高煦下詔班師,同時留下了五個營駐守漠西及漠北各地。

第一個營駐紮在劄卜罕河西岸,對投降的土默特部、巴圖特部等士兵進行勞動改造,如搭建房屋、運送石塊等。

第二個營駐紮在劄卜罕河東岸,背靠燕然山脈,作為震懾歸降的諸部落而存在。

第三與第四個營駐守在和林城附近,一方麵負責挖掘和林城廢墟之中的財物,另一方麵配合駐紮在阿魯渾河與土剌河流域交匯處的第五個營巡視及招降草原各部。

十月二十八日,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率領明軍凱旋抵京。

十一月初八,大明皇太子朱瞻域攜一眾負責後勤的文武官員奉旨入京,等待封賞。

當天晚上。

朱高煦在乾清宮召見了朱瞻域。

父子倆認真分析了這次北征瓦剌能夠取勝的原因。

首先,朱高煦認為,取勝的根本原因在於明軍發動的是正義之戰,是為了製止綽羅斯部到處征伐掠奪,恢復漠北安寧的秩序而進行的戰爭。

脫歡仗著兵強馬壯,不斷吞併其他部落,導致許多牧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雖然這種情況在過去的草原上是一種常態,可是永樂年間朱棣三次親征後,漠北至乾熙二年時已經安寧了十餘年。

這十餘年以來,草原上的牧民們儘管生活艱苦,但他們總歸是遠離了戰亂,過的日子還算安穩。

朱高煦親征瓦剌,打出的旗號是剿滅脫歡,還牧民們以及被綽羅斯部征伐的各部以安寧。

因此,朱高煦率領的西路大軍才能在北上的途中,一帆風順,幾乎冇有遇到什麼強大的阻力。

其次,大明與瓦剌雙方綜合實力相差懸殊。

大明經過永樂中後期十餘年以來的恢復、發展,以及朱高煦繼位後主持的乾熙新政,重編新軍,出現了國富兵強的殷盛局麵,這為對外戰爭提供了較為充足的人力物力條件。

反觀瓦剌,不僅遭受連年的自然災害,而且內部分崩離析。

先是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等部歸附大明,繼而大批瓦剌部眾不斷向大明投降,使瓦剌的綜合實力一降再降,在永樂年間的幾次大戰中,瓦剌在大明麵前根本冇有還手之力,損失慘重。

此外,寺廟的大量興建,部落貴族為加強統治,強製牧民信教,以及各種物資貿易又受到了大明朝廷的限製,以至於草原部落人口驟減。

再次,大明朝廷的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戰略上,永樂初,麵對瓦剌不斷崛起的勢頭,朱棣採用積極打擊的策略。

等到後來瓦剌三分,朱棣便改變策略,儘可能讓綽羅斯部、斡亦剌部、土爾扈特部維持平衡,誰強就打誰,同時積極發展經濟,增加國力。

待脫歡強勢崛起,征伐其他部落,打破瓦剌平衡,引起其餘部落不滿時,朱高煦抓住戰機適時地發動了大規模戰爭,迫使脫歡不得不孤注一擲,集中兵力與明軍對抗。

在戰爭中,以慶耀、朱能、陳懋、楊洪為首的大明諸將,英勇敢戰,成功地運用槍炮協同、陷馬坑的戰術,連戰連勝,將大明先進的戰略戰術及火器裝備,與騎兵的剽悍勇猛結合起來,使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PS:因為孩子還冇有出院,這兩天事情比較多,導致更新不穩定,希望大家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