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何處是大明疆域的極限

-

乾熙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散朝後,京師下了一場陣雨。

眼下雨過天晴,烈日破開雲層,又重新露出了耀眼的光芒,照亮整個天地。

此時,武英殿之中,大都督府左都督徐輝祖、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兵部代理尚書事陳洽四人在向朱高煦匯報各自負責的事務。

這四人之中,除了陳洽站著之外,徐輝祖、夏原吉、蹇義皆得到了朱高煦賜座的待遇。

「啟稟陛下,近幾日軍參部陸續收到了來自燕然、朔方、金州、雲中、堅昆、安北等草原都司的四百裡急遞,得知草原各都司所轄的六十三座衛城、三百一十五座千戶所城已經全部完成了築基。」

徐輝祖微微起身拱手行禮道。

在古代修建一座城池所費時間,與城池的大小及所處時代有關。

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發動了十萬人修築統萬城,耗時六年才完成。

而李唐王朝修建都城長安,總共隻用了近四年的時間。

如今大明藉助石泥之便利,在人力物力等充足的情況下,再修建一座長安城的話,最多不會超過三年。

可是草原上建築材料有限,靠著從大明腹地運輸過來的話,也非常耗時耗力。

因此,太子朱瞻域在今年六月初,就下令在燕然山與狼居胥山附近,各修建一座大型的軍用石泥廠和磚窯廠。

若非這樣,石亨等眾多衛所將領各自帶著麾下的軍戶、餘丁及親屬青壯,也很難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衛城、千戶所城的築基。

即便有了兩座大型的石泥廠與兩座大型的磚窯廠,各座衛城、千戶所城在修築過程中,還是會就近取材,挖掘和使用了大量泥土。

畢竟草原氣候條件較為乾旱,土壤剖麵下部均有鈣積層,土質比較硬,深層的鈣積層土其堅硬程度可比石頭。

這些堅硬的土塊,陰乾之後能夠直接當磚塊使用,就是挖掘起來十分費力。

「各衛城、千戶所城陸續完成築基之事,太子已在來信中與朕說了。」

朱高煦端坐在禦桌之後,撫須道:「軍參部回復各都司,築城之事萬萬不能懈怠,防禦壕溝、示警烽燧、守備亭台等建築可在明年天氣轉暖之後再建,無論如何,必須確保在今年冬月來臨之前,各衛所正軍及隨遷餘丁、家眷能入城居住,以防嚴寒。」

從今年的四月底一直到八月初,整整三個月的時間,第一批北上的兩千餘名衛所軍士,與隨遷家眷兩萬八千餘人、親屬十六萬九千餘人已相繼抵達各自應駐守的營地。

這些首批遷入草原的二十萬人當中,在籍正軍隻有兩千兩百多人,軍戶餘丁六千多人,軍戶家屬兩萬兩千多人。

最後那數量龐大的十六餘萬人是在朝廷政策的引導與鼓勵下,隨眾軍士北遷草原的軍戶親屬。…

這些親屬包括軍戶的母族、妻族等親族,大多是舉家遷移,有老有幼,甚至還有很多人帶著自家歷代祖宗的神主牌位。

在這二十萬人之中,除了三萬多名十歲以下的幼童與接近兩萬名的年紀超過五十歲的老人之外,剩下十五萬人皆是能乾活的青壯與半大孩子。

所以,按計劃,他們會在寒冬降臨之前,修築好城池地基,然後在城內建造屋舍,以躲避暴雪嚴寒。

等到明年,也就是乾熙四年,天氣轉暖之後,朝廷會再遷一批百姓到草原。

由於有了北遷百姓的經驗,第二批從大明腹地遷往草原的百姓人數會超過五十萬。

第一批人主要定居在各座衛城及少數千戶所城之中,而第二批人主要居住在各座千戶所城。

至於散落在各座衛城、千

戶所城之間擇便利之地修建的眾多驛站,隻能等乾熙五年第三批北遷的百姓去充實了。

「臣遵旨。」

徐輝祖恭聲道。

「還有什麼事?」

朱高煦見徐輝祖欲言又止,於是主動問道。

徐輝祖猶豫道:「陛下,駐漠五營提督宋瑛之前上了一道奏疏。」

「你不說,朕差點忘了。」

朱高煦斜了一眼禦桌上的奏疏,微笑道:「他奏請調回駐漠五營之事,朕覺得還不到時候。」

「陛下,臣請求調回駐漠五營。」

夏原吉見徐輝祖選擇了沉默,當即接話道。

朱高煦頓時玩味的問道:「大司徒是想替魏國公勸朕?」

「陛下,臣並非為魏國公說話,而是那五個營已經駐守在草原快整整一年了。」

夏原吉苦著臉說道:「去年陛下論功行賞,賞賜北征將士,戶部從國庫支出了四百二十萬兩銀圓。不久後,寶源局從國庫支走白銀二十萬兩、黃金十萬兩來製作今年春節陛下賞賜給北征將士們的金幣、銀幣。」

「從今年開春至今,戶部會同大都督府軍需部已經先後轉運了九十萬石糧食北上,加上去年轉運的十萬石糧,朝廷這一年來投入草原的糧食已經高達百萬石。」

他起身作揖道:「陛下,大明的國庫雖然充盈有餘,可經不起這樣花銷啊!」

「你說的固然有道理,但若是冇有付出,哪來的回報?」

朱高煦竟冇有生氣,而是神色平靜的反問道。

他見夏原吉張口欲反駁,連忙搶先一步道:「今年春節,朕賞賜滿朝文武每人兩頭牛、三隻羊,這些牛羊皆是北征將士從草原俘獲的戰利品。你算算,明年草原六都司能夠給朝廷貢獻多少牛羊?」

夏原吉聞言,麵露無奈之色,想說兩句反駁的話,卻一時間又不知該如何開口。

「啟稟陛下,上個月初臣奉旨總攬南洋海角、海南兩省設立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之事宜。」

就在夏原吉不知所措之時,吏部尚書蹇義出言道:「數日前,臣收到兩省巡撫的海路急遞,方知兩省三司衙門及下轄各府縣衙已完成主體構建,再過月餘,各衙官員便可從臨時衙門搬入新衙辦公。」…

「不過萬事開頭難,兩省各衙草創,人手遠遠不夠。有些要緊的官職,如三省移民司提舉官仍為空缺,臣請求陛下再增加一批選吏,三百人夠用,五百人最好。」

「此事朕允了,你會同禮部尚書於彥昭擬定一批名單呈上來。」

朱高煦點頭道:「記住,入選者至少要舉人出身。」

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推行的新科舉製規定,凡是在常科書院完成學業,並通過學滿考試(畢業考試)的學子,皆會授予舉人名籍。

有了舉人名籍,便有了做官的資格,同時也有了參加會試考取進士的資格。

「遵旨。」

蹇義恭聲道。

「啟稟陛下,內地各省除了陝西、雲貴、兩廣之外,其餘各省皆已完成防禦巡守使司的設置,各省防禦使的備選名單,臣已會同吏部擬定出來,請陛下過目。」

兵部代理尚書事陳洽從袖袋之中掏出一道奏疏,躬身啟奏道。

康平行至陳洽麵前,從對方手中接過奏疏,然後轉呈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打開奏疏,快速掃了一眼,然後將其放下,並冇有說話。

接著,他抬頭看向大殿西側的巨大屏風,望著屏風上麵的超大輿圖,朗聲問道:「草原既已納入朝廷治下,卻不知如今大明的疆域,比之漢唐如何?」

徐輝祖、蹇

義、夏原吉、陳洽四人聞言,皆是一愣。

他們一時間想不明白朱高煦為何會忽然問這個問題。

「陛下,倘若把努爾乾都司、烏思藏都司與朵甘都司轄區內的實土衛所也算上,如今大明疆域至少是漢朝疆域的兩倍。」

徐輝祖尋思道:「若與唐朝極盛時期的疆域相比,應該是不相上下。」

朱高煦與徐輝祖提及的「疆域」,指的是大明朝廷實際控製的地方,即設置府縣或駐軍的地區。

說白了,就是能在當地征兵並收取賦稅的地方。

像大明宗王在海外建立的藩國,也屬於大明疆域的範圍,但像朝鮮、占城、真臘、暹羅等附屬國,就隻能算是大明的勢力範圍,不算實際上的疆域。

而徐輝祖所說的這三個都司,雖然最初都是朝廷設置的羈縻都司,但經過永樂年間的開拓與滲透,有不少地方被朝廷變成了實土衛所。

比如,截止到乾熙二年,努爾乾都司下轄一百八十七個衛之中,還剩下八十二個衛是羈縻衛,其餘一百零四個衛皆為朝廷直管的實土衛。

即便是羈縻衛,也要按時朝貢,貢物有海東青、貂皮、馬匹、珍珠等土特產,相當於內地的賦稅。

而且,由於大明在前元驛站的基礎上,恢復了努爾乾通往內地的驛站係統,所以遼東以北數百個衛所直接聽命於朝廷,無需經過努爾乾都司這箇中間環節。

換言之,此時的努爾乾都司基本上可以說算是由朝廷直管的實土都司了。

「三位愛卿也是這般看法?」

朱高煦看了一眼夏原吉、蹇義、陳洽三人,朗聲問道。

「臣等附議。」

夏、蹇、陳三人幾乎齊聲答道。

朱高煦起身繞過禦桌,行至大殿西側屏風之前,停了下來。

徐輝祖、夏原吉、蹇義見乾熙皇帝站了起來,連忙跟著起身。

朱高煦抬頭看著懸掛在屏風上的巨大輿圖,緩緩問道:「拿下草原之後,朕就在想,大九洲廣闊無垠,卻不知何處是我大明疆域的極限?」

「陛下雄心萬丈,老臣遠不及也。」

夏原吉躬身道:「可陛下若問何處是大明疆域的極限,老臣卻有一點愚見。」

朱高煦側身看向夏原吉,頗有興致的問道:「大司徒有何見地?」

PS:請諸位看在我最近這段時間更新穩定的份上,快投推薦票、月票來支援一下吧!

步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