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內閣雛形

-

「啟奏陛下,古之先賢曾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臣竊以為科舉革新需先製定出革新的大略章程,比如從何處著眼,又從何處著手,確定章程無大的紕漏之後,方可調整施行。」

暴昭穩住心神,略做思考後,恭聲道。

「言之有理。」

朱元璋微微點頭,接著掃視群臣道:「可還有其他的提議?」

一時間,大殿之上,寂靜無聲。

「既然爾等皆以為科舉之製需要革新,那便先議出一個章程,待有了章程以後,再決定具體的實施法子。」

朱元璋對此事做了最後的決斷。

隨即,他將目光落在朱棣身上,道:「燕王,提議科舉革新的是你,咱便命你牽頭此事,允許你召集相關臣工對科舉革新之事議論商談,三日後,務必拿出切實可行的章程。」

「兒臣領命。」朱棣恭聲道。

「今天就先議到這裡。」

朱元璋大袖一揮,起身離開了皇帝寶座,隨即發出了劇烈的咳嗽。

「退朝!」

當值的內侍禮官恰到好處的高聲喊了一聲,故意把尾音拖得很長,有效掩蓋了朱元璋的咳嗽聲。

散朝後,朱元璋乘坐輦車回乾清宮修養,朱棣則喚來輪值的傳話宦官,讓其去喊與科舉革新相關聯的官員,前往文淵閣議事。

之後,朱棣領著朱高煦,聯袂奔文淵閣而去。

路上,朱棣對朱高煦說道:「煦兒,你可知,俺們為何要去文淵閣議事?」

朱高煦確實不知,他手下打探訊息的人未談及文淵閣之事。

朱棣便將此事的來龍去脈做了一番解釋。

當年,朱元璋廢除丞相製度之後,要處理全國繁重無比的大小政務,深感力不從心,便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

五年前,朱棣入主東宮,開始處理國政。

當時,朱元璋為了方便朱棣熟練政務,便從翰林院與國子監等並無行政實權的官員當中擇優選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有時會隨侍朱棣左右。

這些殿閣學士為朱棣提供處理政事的建議,甚至參與一些機密事務的決策。

由於文淵閣位於宮內,閣臣又常在殿閣隨侍,故被許多官員簡稱為「內閣」。

三天前,朱棣為了讓殿閣大學士們成為有品級的朝臣,好名正言順的協助他推行科舉革新、新幣換舊幣的政令,便奏請朱元璋設立內閣。

朱元璋本就有意設立一個冇有決策權,專門為皇帝服務的侍從諮詢顧問機構,自然同意朱棣所請,下了一道旨意。

「今置內閣顧問一職,正五品,隨侍燕王左右,為燕王處理政事提供建言,以解縉、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七位殿閣大學士入內閣,皆任顧問,眾顧問於午門內文淵閣當值。內閣不置官屬,不得**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難怪朱高煦對此不知情,原來朝廷幾天前剛剛設立內閣,而且這事相對科舉革新、新幣發行來說隻是一件小事。

內閣的提前問世,以及正式被確立為朝廷的法定機構,這完全出乎朱高煦的意料,但仔細推敲,卻又在情理之中。

雖然目前的內閣隻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並冇有行政權或決策權,但內閣是朱元璋下旨設立的法定機構,以後朱棣或朱高煦想重用內閣,先就占據了法理,倒不怕某些人屆時跳出來反對了。

父子倆邊走邊聊,不多時,便來到了文淵閣。

「臣等參見燕王殿下。」

忽然,耳邊響起了一陣高呼,朱高煦赫然轉身,發現齊泰、練安、夏原吉等侍郎以及鬱新、鄭沂等尚書,跟著來到了文淵閣,就連恢復太常寺卿之職兼翰林學士的黃湜,也在人群當中。

「諸位免禮。」朱棣微笑著說道。

待眾臣起身後,朱棣拉著朱高煦率先走進了文淵閣,然後便有當值在閣內的解縉、黃淮兩位內閣顧問迎上來拱手見禮。

「列位,革新科舉,乃是為朝廷培養人才。至於如何革新與完善科舉之製,小王懇請諸君能夠知無不言,積極提供適當的建言。」

待眾人入閣內分別就座之後,朱棣端坐在主位上,對此次會議作了一番開場。

在場的官員冇有傻瓜,他們都知道朱元璋命不久矣,讓朱棣負責完善科舉,培養讀書人,其意在於幫助朱棣籠絡天下文人之心。

畢竟,培養文人,在歷朝歷代皆是治政正確,可以說,誰反對朝廷完善科舉培養人才,誰就是天下讀書人的敵人!

在華夏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如何統一百姓們的思想,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敬畏朝廷,是讓當權者最為頭疼的問題。

以嚴刑峻法、律令來約束,天下百姓隻會表麵上聽話,而心裡必然是敢怒不敢言。

故而,若要真正管控百姓的思想,最終還是得靠教化。

為此,朱元璋在大明立國之初,就確立了「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國策,然後創立了極為完備的官學教育體係,包括中央的國子學,地方上的府學、州學、縣學、宗學、社學等。

朱元璋推行的義務教育之製,猶如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而且那些被選入國子監的優秀學子,朝廷不僅會提供食宿,其中優異者更有極大的可能被提拔做官。

此義務教育,開歷史之先河,可謂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這一切看起來相當美好,但朝廷所辦的學校校規十分嚴格,輕的捱打體罰,重的革除學籍,嚴重的發配充軍,讀書人在裡麵上學,必須慎之又慎。

總之,真正支援朱元璋這套義務教育的官員與百姓並不多,如果不是為了做官,恐怕極少會有人去入學讀書。

所以,歷史上大明立國近百年後,這些徒具形式的教育係統逐漸崩壞,最後民間書院崛起,以至於形成明朝後期的黨爭敗國之局麵。

朱高煦深知明初義務教育的漏洞,這幾年與朱元璋隱晦含蓄的提過多次,而今朱元璋願意革新科舉,乃是其想通了其中關節。

當然,現場眾臣包括兩位當值的內閣顧問在內,仍有個別聰慧之輩,比如解縉、夏原吉等人,認為朱元璋提出革新科舉的真正目的,絕對不隻是完善培養人才的製度那麼簡單,一定還有著其他的謀劃。

至於究竟是何目的,他們一時半會也想不明白。

別說他們想不明白,就連朱元璋與朱棣當時都冇有想到革新科舉,除了能夠為朝廷培養大量的各類人才之外,還能實現另外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

那便是將文人的身份從官員身上強製剝離,學術的歸學術,政治的歸政治!

PS:求推薦票!老鐵們可以多發章節說,開開玩笑啥的都行!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