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巡洋正使的人選(上)

-

文華殿距離春和殿並不遠。

朱高煦退出文華殿偏室之後,大約花了一刻鐘的時間,便回到了春和殿。

「奴婢(臣)恭迎太子殿下!」

康平、趙俊臣急忙上前迎道。

朱高煦揮了揮手,示意兩人起身,然後對康平吩咐道:「你派人去把韋賢、馬和叫來,就說我有事找他們商議。」

「奴婢領命。」

康平躬身應道。

他隨後點了兩名內官,領著兩人疾步出了宮門,分頭叫韋賢、馬和。

韋賢目前擔任春和殿守將,正常情況下會領著一群守衛,繞著春和殿來回巡邏。

但不巧的是,今天是他的休沐日,並不在崗。

因為春和殿守將這個職位十分重要,所以朱棣給朱高煦安排了三個殿門守將進行輪值,分別是長興侯耿炳文幼子二十九歲的耿瑄、潁國公傅友德第三子三十四歲的傅讓,以及出身低微但很早就擔任朱高煦親衛隊正的韋賢。

至於馬和,他這段時間奉朱高煦之命在天界寺侍奉道衍和尚,並冇有在宮裡當差。

在等待韋賢、馬和的時候,朱高煦坐在書房靠椅之上,伏案思考著明日去金陵書院,需要說些什麼和做些什麼。

他必須把金陵常科書院的名頭一炮打響,並引起天下士林的側目,如此才能對推動科舉革新產生積極的作用。

大約半個時辰之後,朱高煦想出了幾個方案。

他覺得還算滿意,便提筆在桌麵的白紙上寫下了明日的計劃,儘管隻有三句話,但在他看來,這足以令金陵常科書院在士林之中打響名頭了。

「啟稟太子殿下,韋將軍、馬總管奉命來見。」

康平的聲音在門外響起。

朱高煦坐了半個時辰,感覺腰有點發酸,此時聽到康平的稟告聲,便站起身,接著伸了一個懶腰,隨後說道:「把趙將軍(趙俊臣)也一併領進來。」

片刻後,韋賢、馬和、趙俊臣來到了朱高煦的書房之中。

三人同時躬身行禮,齊聲道:「臣等拜見太子殿下。」

「都免禮,坐下說話。」

朱高煦給了康平一個眼色,後者會意,急忙領著門外的幾個內官,搬來三個凳子。

韋賢等人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這裡與朱高煦商談事務了,因此他們當下並冇有再反覆客套,而是躬身一禮,道了一聲「臣謝太子殿下恩典」,然後就老老實實就座。

朱高煦重新坐下,他隔著桌子,目光從三人臉上掃過,然後開門見山的說了一番話。

「數日前父皇下令,命龍江船廠準備造大船的材料,又命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陳瑄統領水師,出東海訓練戰兵。朝廷有司衙門已開始籌備出海巡洋一事,父皇讓我舉薦幾個人作為巡洋正使的人選,這次召你們來,便是議論此事。」

朱高煦知道,朱棣雖然冇有明說,但其恐怕打算明年就派人出海巡洋。

畢竟明年是永樂元年,也是朱棣正式開啟永樂時代的第一年。

屆時朱棣派人出海巡洋,既可以彰顯大明國威,告訴周邊小國大明換主人了,還可以順便繪製海外地理輿圖,為諸王改封做好準備。

「馬和,你覺得誰人可任巡洋正使?」朱高煦問道。

他其實想舉薦馬和擔任巡洋正使,因為經過多年的接觸,再加上去年馬和拜師道衍,得賜法名福吉祥,他已經確定馬和就是歷史上的鄭和。

可由於他的努力讓朱棣順利繼位,冇有發生靖難之役,也就冇有馬和在靖難之役中大放異彩而被賜姓鄭的發生。

馬和雖然是朱棣潛邸內侍總管,可自從當年朱棣入住東宮之後,馬和就被朱棣派到了朱高煦的身邊聽用。

這些年過去了,到如今朱棣登基為帝,馬和依然冇有被朱棣調回身邊安排新的職務。

朱高煦覺得他此時若提議讓馬和擔任巡洋正使,恐怕馬和本人都會覺得此事不切實際。

聽到太子發問,馬和稍作思索,然後恭聲答道:「回殿下,奴婢以為,能出海巡洋的人,非陛下親信宦官禦馬監少監海壽不可!」

「為何?」朱高煦疑惑道。

馬和答道:「據奴婢所知,此人出身朝鮮,雖然官話說的有些彆扭,但自十多年前就侍奉陛下,且態度恭謹,審察事理,多次得到陛下讚譽。陛下繼位後,擢升其為禦馬監少監。如今禦馬監並無太監,海少監代行太監之權。」

「韋賢,你怎麼看?」朱高煦看向馬和道。

韋賢正色道:「聽馬總管所言,臣覺得海少監資歷夠了,但缺乏航海經驗,若貿然以其為巡洋正使,恐怕難以服眾,甚至會淪為笑柄。」

他想了想,補充道:「或可舉薦其為巡洋副使。」

朱高煦知道,歷史上的海壽曾七次出使李氏朝鮮,也是朱棣信任的宦官之一。

可韋賢說的十分有道理,若貿然讓海壽做巡洋正使,必然是難以服眾。

朱高煦沉思了一會兒,聽到馬和提起海壽,他忽然想起歷史上的尹慶曾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兩次奉命出使西洋,或許可以推舉此人。

但是,他雖然曾與尹慶打過照麵,可他不清楚此人根底,因此尹慶也不能作為巡洋正使的首先。

朱高煦思索再三,在內心將尹慶給否了。

「司禮監少監侯顯如何?」

馬和想起一人,再次說道:「侯少監才智機辯,敢於任事,且行事頗有章法,亦得陛下賞識,以為親信。」

朱高煦聽到「司禮監」三個字,腦海中不由得浮現了前世記憶裡的一些影像片段。

而能坐上司禮監少監位置的人,隻有大明皇帝的親信。

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於六月下詔規定外廷體製曰:「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

後於九月又定內廷機構,將其擴充為十二個監,均定為正四品,另有四司八局,於是便形成了宦官二十四衙門的規製。

朱高煦知道朱元璋擴充宦官衙門的數量和提高宦官品秩,乃是為了加強內廷地位以達到內、外廷的相互製衡。

至於取消原先內官監的獨尊地位,使其與其他十一監品秩平等,是為了禁絕一家獨大,實現彼此頡頏,不敢相壓。

故而,朱棣繼位之後,在法理上,內官監、司禮監、禦馬監等內府衙門是平級的。

也就是說,無論是禦馬監少監海壽,還是司禮監少監侯顯,目前都是朱棣用來製衡外廷的親信。

所以,馬和依然在朱棣的親信宦官裡挑選巡洋正使的人選,他本身就是宦官,自然對朱棣身邊的宦官瞭解的多一些。

「殿下,臣覺得不妥。」

韋賢打量著朱高煦的臉色,發現對方情緒不高,便小心翼翼道。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