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節 險些尷尬!

-

老實說,當蔡州大勝的訊息傳到朝廷,大臣們第一感覺不是開心,而是尷尬。

滿滿的、大寫的尷尬!

在不斷地接到了陳貴誼那不鹹不淡的奏摺之後,還有江萬載的奏摺彈劾陳貴誼的所作所為,以及通過其他人的報告,朝堂上的文官大員們回過神來,清楚了原來這陳老兄,可恥地背叛了文官序列,站在了大頭兵孟珙的那一邊,對他言聽計從,不但不製約他,還積極配合他行事,杯葛江萬載,逼得江萬載這個主將隻能當運糧官。

又一個史嵩之,其利慾薰心,自甘墮落,與大頭兵沆瀣一氣!

監軍不監督軍務,不教武將怎麼打仗,這還得了!

“崇文抑武”是朝廷的政治正確,好不容易纔讓文官取得政治優勢,斷斷乎不許輕棄。

伐金之事是前任右丞相史彌遠的決策,當時確定以江萬載為主將,孟珙、江海為副將,陳貴誼為監軍,實際行動時,以孟珙為最高指揮官。

現任右丞相鄭清之是接替史彌遠上任的,正是勇於任事之際,在他看來,此種安排大不妥當,江萬載文武全才,理應為主將,真正履行作戰責任,更好地貫徹執行朝廷方略,而不是交由孟珙這個武夫來話事。

鄭清之(1176年11月2日—),初名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彆號安晚,慶元府鄞縣(浙江寧波)人。

他於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及第,參與擁立宋理宗即位,曆任參知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等要職。在紹定六年(1233年)權臣史彌遠死後接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鄭清之是史彌遠的黨羽,不然也無法上位,但他又希望能擺脫史彌遠的影響,因此他就想變動伐金大軍的人事安排,江萬載武官出身,近年來中了進士,改任真正的主將正好合適,這體現了我大宋朝文官指揮武將打仗的優良傳統。

他把他的計劃一說,朝中的文官們齊說好好好,正該如此!

但遭到了京湖製置使史嵩之的抵製,他認為伐金大軍以忠順軍為主,就應該由忠順軍主將孟珙負責,不然的話……史嵩之也是進士出身,做的是文官,很清楚文官鬥爭的把戲,史嵩之說:“孟珙打得很順利,臨陣換將是大忌,萬一所托非人,則童貫之事重演就在眼前!”

宋金兩國約定“海上之盟”,就是因為童貫打得太拉胯,讓金軍知道了大宋的虛實,那士氣就一下子上去了,打得宋軍拉稀。

一番話就搞得諸人紛紛退縮,都不支援讓江萬載做真正的主將。

畢竟史彌遠死了冇多久,臉還是要給他侄子史嵩之,且伐金大軍的軍糧由他所在的京湖製置司供應,孟珙聽史嵩之的,史嵩之有足夠手段製約伐金大軍。

關鍵在於他所講的一旦不用孟珙,嚇唬大家:“童貫之事重演就在眼前!”則大家就成了千古罪人,這個鍋是誰都背不起的。

主將動不了,那就動監軍陳貴誼,本來大夥兒不想動他,畢竟大家是同行,都是文官,文官動文官,豈不是讓武夫們看笑話。

他們先是提醒陳貴誼要認真履行監軍的職責,發現他一條路黑到底,繼續幫著孟珙。

得,就換他!

不過陳貴誼是老資格文官,一般官員去換他,搞不好他來個抗旨不遵,要是孟珙又打勝仗了,那他更有理由,以這個老小子熱衷名利的尿性,真有可能抗旨不遵!

抗旨不遵,對於我大宋文官是件事嗎?

真不是件事!

在很多人心中,抗旨不遵的結局往往十分淒慘,輕則撤職,稍微嚴重些就得問斬抄家,再嚴重一些甚至會株連九族,畢竟在古代是皇權至上,在世人心中,帝王就是天,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服從的。

比如在《水滸傳》中,皇帝給宋江賞了酒,不過當時宋江被人陷害,賞賜的酒也變成了毒酒,但宋江即便知道酒裡有毒,他依舊將酒喝了下去,因為他知道這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得看人,宋江是個歸正反賊,豈能和陳貴誼相比。

陳貴誼(1183年),其曾祖“陳確”贈少保,祖父“陳大剛”贈少傅,其父陳宗召官至太師、工部尚書,陳貴誼於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登進士,且理宗對貴誼很是器重,從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起,7年間4次升遷。

宋朝時期的製度就是皇帝與文官共同治理天下,因此文官並不十分畏懼皇帝,比如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司馬光與王安石就常常抗旨不遵,拒不完全統計,宋朝時期抗旨的記錄就已經超過了一百次,足見抗旨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宋朝時期,文官地位很高,抗抗聖旨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陳貴誼出身高貴,資格老,有聖寵,隻要不是造反,冇造成嚴重後果,他絕對敢抗旨不遵!

所以,鄭清之與眾大臣商量後,派出了鄭性之去傳旨,同時把陳貴誼換下來,鄭性之當伐金大軍的監軍。

鄭性之與鄭清之一字之差,但不是兄弟,鄭性之(1172年—)字信之,初名自誠,號毅齋,福建閩清人,於嘉定元年(1208年)中了大宋的狀元,一舉成名天下知!

此後曆任各級官員,去年,史彌遠死,理宗親政,任鄭性之為敷文閣侍製,知建寧府,旋晉升鄭性之為簽書樞密院事,序在陳貴誼之上。

加上他是個狀元,學術成就,比陳貴誼高,手執聖旨,則陳貴誼不能不從。

春節前年二十八,鄭清之上奏朝廷,要求更換伐金大軍的監軍為鄭性之,因軍情緊急,理宗皇帝許之。

鄭性之熱心公務,在春節前已經出京,已經出發了十六天!

這下朝廷急了,得儘快把他追回來,否則出現伐金大軍打完仗,打勝仗,監軍居然被換掉的可笑事情發生,那朝廷的臉可就丟儘了。

大軍班師回朝,還換監軍,監來作甚!

是認為大軍要造反?

還是說陳貴誼不履職?

無論哪一條,孟珙和陳貴誼都要上表請辭求去,可是,他們是大捷之後的大軍首領啊!

這也是古代通訊不發達帶來的影響,結果一直冇有追上鄭性之的訊息,鄭清之表麵鎮定,心中暗歎:“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重千斤!”

終於,訊息來了,壞訊息是鄭性之冇被追回,在襄陽遇到了班師回朝的伐金大軍,好訊息是抗旨的不是陳貴誼,而是鄭性之。

他奉皇帝旨意去換陳貴誼,得知大軍勝利的訊息,鄭性之做得狀元的人,何等聰慧,他冇有把聖旨拿出來,不傳旨意。

傳了,那所有人都尷尬。

但不傳,抗旨的人變成了鄭性之。

當然,他也不會有什麼問題,誰都得感謝他抗旨不遵。

可鄭性之抗旨不遵確係事實,無論如何,主政的鄭清之很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