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節 端平入洛2

-

對於兩位製置使的提議,朝堂上形成了涇渭分明,針鋒相對的兩種意見。

支援者乃當朝右宰相鄭清之,極力讚同趙範、趙葵的意見。

這三人是師徒關係,屬於鐵桿的主戰同盟。

趙範、趙葵兩兄弟在鄭清之門下學習過經義,拜了鄭清之為師,有他作保,兩兄弟都手執重兵,否則,一般不會兩兄弟在一起,尤其是執掌軍權。

鄭清之言之鑿鑿:“金軍強大,卻被蒙古滅亡,現在蒙古掩有金國之地,它的力量少說是我大宋的兩倍。以蒙古人的野心,他們想滅我大宋也是遲早的事。如果總結一下金蒙戰爭的經驗,那麼金所以能與蒙持續幾十年,‘據關守河’(潼關、黃河)便是據以對峙的資本。如果宋軍也能夠“據關守河”,就等於與金力量聯合,這樣與蒙古周旋就具備了起碼的資本。所以當‘據關阻河,為堅守計’”

他強烈支援出兵,也有個人原因,一旦功成,則他的地位將直追史彌遠,功績更在南宋諸相之上。

畢竟,在他的主持下,大宋奪回故地,回覆河山,足以名垂青史!

但反對的力量同樣強大,政事堂老二的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喬行簡,旗幟鮮明地反對出兵,與鄭清之打起對台。

喬行簡認為:“宋軍入洛不可為,一者河南舊地,打得殘破不堪,民窮地乏,無糧支應,需要從兩淮、京湖運糧至三京,千裡運糧,十不存一,蒙古軍多為騎兵,容易切斷宋軍糧道,無糧何以戰?二者歸正之民,其心令人存疑,可為多少支援,難以儘言!”

所以,當以和為貴,不要出兵,維持現狀,與蒙古人談判。

喬行簡出言反對,表麵上為了皇宋大計,實際上是為反對而反對,他與鄭清之專唱對台戲。

喬行簡主和是一貫的,但其實這次反對“據關阻河”,更多的出於喬行簡個人的因素,他早有結盟取代鄭清之的企圖。

端平開政以來,喬行簡及其盟友就一直暗中掣肘,或公開反對的。

當時為解決楮幣和財政危機(楮幣即紙幣,印在楮皮紙上),鄭清之實行“履畝而稅”(即實地觀察,丈量田畝),而喬行簡則馬上就以此策使“小民受害”為由,提出了“稱提”政策(用金屬幣換紙幣)。

史稱“換楮一策,雖出於樞臣(喬行簡)之寡謀,而清之不能奪其議。”

喬行簡結盟十分廣泛,包括朝中的四明人(這是前權臣史彌遠的殘餘),他“欲用袁韶以快其報複之誌……佈置賓客,絡繹京師……興論造謗,交結左右,轉以上聞,謂非行簡不足以為相,非袁韶不足以輔之,而訾清之為果不足用也……”

喬行簡與袁韶(南宋進士,史彌遠的黨羽,現任提舉洞宵宮觀使)合謀相位是明顯的,當時喬行簡地位僅次於鄭清之,現在在據關守河問題上,他終於與鄭清之的貌合神離走到了分道揚鑣。

兩相爭朝,在朝堂上大聲咆哮,責任在於宋理宗,他必須嚥下這個苦果。

宋朝的“冗官”現象根本無解,頂多改善一二,蓋因皇帝不信任武將,對於文官,他們又何嘗深信?

鄭清之與喬行簡鬨不和,宋理宗並未罷黜喬行簡,此乃帝王心術,用來牽製鄭清之。

他們不吵不鬨,官家心中不安。

吵了鬨了,官家耳朵受罪。

作為右宰相,政事堂老大,鄭清之的建議自有一批朝臣為他呐喊助威,聲勢不小。

但喬行簡也不孤單,糾集了一批黨羽來為他支援他,並且還有意外之援。

簽書樞密院事鄭性之與喬行簡不是同夥,他名字與鄭清之隻差一個字,五百年前同一家,但鄭性之對他這個本家的進兵策略是不感冒的。

他讚成喬行簡的意見,認為進兵太過冒險,不可為之。

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陳貴誼同樣認為進兵不可取,與其講兵法,不如講兵員,陳貴誼是忠順軍的“老迷弟”,認為兩淮之兵對付蒙古鐵騎,隻怕力不從心,換作是忠順軍出動還差不多。

茲事體大,雙方爭執不下,有人提議問問地方大員的意見吧,他們身處一線,也有發言權。

宋朝處於戰爭前線的大員有兩淮製置使趙範和淮東製置使趙葵,他們是提議人,當然讚成出兵。

除他們之外,還有四川製置使趙彥呐、京湖製置使史嵩之、權沿江製置使吳潛,朝廷遣使急問趙彥呐、史嵩之、吳潛的意見。

然而,得到的回覆是三位製置使的一致反對,反對進兵以據關守河的策略!

提出的意見與喬行簡的意見大同小異,都以和為貴,不要出兵,維持現狀,與蒙古人談判。

按理說,南宋國防最重要的三大戰區(兩淮、京湖、四川)中,有兩大戰區的主官反對北進,按說這事就該到此為止了。

不過,此時主戰派迎來了一個重量級的合夥人:大老闆宋理宗。

趙範、趙葵兩兄弟並不是吃飽了撐著冇事做,他們想動手出於鄭清之的授意,鄭清之則窺視到宋理宗想要爭個麵子,好青史留名的決心,這才讓趙家兄弟上書進兵。

有了這個由頭,宋理宗作出了決定:“進兵三京,複我河山!”

五月,宋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趙範節製江淮軍馬以為策應,正式下詔出兵河南。

若收複三京,宋理宗的功績必然是南宋所有帝王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名垂史冊,其意義是無限大的。

既然皇帝一意孤行,朝臣們隻能執行。

趙葵為帥,加其權兵部尚兵、京河製置使、知應天府、南京留守兼準東製置使等諸多頭銜,率軍進兵三京!

由於出動大軍進占洛陽、汴京和應天府這三京發生的時間是在端平元年,史稱”端平入洛!

當這個決定通知到各路大員時,京湖製置使史嵩之一點都不給臉朝廷,再次上書,堅決反對進兵。

他認為應該防守,蓄積實力,等待時機北上,方為上策。

看到史嵩之這份奏摺,宋理宗十分憤怒,對鄭清之道:“端平入洛是國之大事,正是用人之際,史家世受國恩,史蒿之卻不識大體,令朕失望!”

鄭清之建議道:“雖然如此,史蒿之所在的京湖重要,離洛陽近,其統率重兵,且有錢糧,朝廷用人之際,陛下宜用其人!”

宋理宗強壓火氣,派了使臣急赴襄陽,向史蒿之傳達旨意,要他積極配合進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