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節 挨內外混合雙打的史天澤

-

在史天澤心中,最理想的戰法就是棄守黃河南岸,自己軍隊退到北岸,把洛陽、開封(前朝兩京)這二塊“肉骨頭”扔到南蠻麵前,看他們上當不上當。

嶽飛打到了開封城近郊,趙葵和全子才進入兩京再得失複失,如今輪到明軍了,想來他們也很難抵擋這麼大的誘惑吧。

隻要明軍進城,那麼他們從蔡州到兩京的漫長糧道長達五百裡地,足以讓史天澤大顯身手,包保讓他們一粒糧也運不進去!

古代戰爭當中,之所以總提到糧草,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在於古代糧草運輸和存儲的難度。

毫不誇張的說,在古代的生產力條件下,國家想要運一個人的口糧到前線,至少得花十個人口糧作為動力!

亦即是“千裡運糧,十不存一!”

一般來說,運糧的路線越長,戰場位置越偏僻,運糧需要花費的糧食就越多!

水運好過陸路,畜力強過人力。

在古代的時候,冇有火車或者飛機之類的東西。成本最低的運載工具,就是畜力。而想要把一份糧食送到前線,光是這些牲畜吃的糧食,還要加上趕牲畜的民夫耗糧,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曆史上第一次因為補給問題,決定了戰爭勝負走向的戰爭,應該是戰國後期的長平之戰。當時秦趙兩國,在前線對峙了超過半年的時間。這期間,雙方總計在前線集結了超過百萬的軍隊!

以古代的糧食產量,想要支撐一百萬人,在前線打仗,背後至少得有三到五個人在生產糧食。所以,這場戰爭,幾乎就把秦趙兩國的糧食儲備,都給耗乾淨了。

而在運糧方麵,難度同樣也是極大。後來秦國的秦昭襄王,不得不親臨前線,許諾給緊鄰前線的那個郡的百姓,每人爵位加一級,這才調動了大家的運糧積極性。最終把糧食運到了前線。

也就是從這一戰開始,糧食運輸問題,正式成為了戰爭的勝負關鍵。從這時候開始,接下來所有指揮戰爭的將軍,都開始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掛在嘴邊了。

除了運輸困難,敵軍對糧道的破壞往往事半功倍,收益巨大。

曆史上因為糧草原因而失敗的事例數不勝數,神機軍師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當中就有二次因為糧草問題而失敗,占了三分之一。

宋神宗的五路伐西夏,動員規模巨大,光上戰場的軍隊民夫吐蕃番兵達到驚人的60萬,結果後勤毫無意外的崩了,然後慘敗。

隋唐三打高句麗,依舊是後勤出了問題。

嶽飛強軍北伐無力,哪怕他想“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也無法北進,因為高宗斷了他的糧草供應。

最近的一次就是趙葵全子才進入兩京,糧道不可避免地斷了,慘敗而歸!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各種演義裡斷糧道是基操啊。

所以,史天澤在史忠之敗後,根本不想與明軍直接交戰,哪怕是據城防守也不想,不想麵對麵地乾,隻想暗地裡下手,斷了明軍糧道,其軍自敗。

他打得好算盤,奈何小人作祟,他退無可退,唯有硬戰。

而忽必烈得到史天澤的報告後,有了藉口,就對諸人說道:“史天澤既然立了軍令狀,說要死守開封,消耗來犯明軍兵力,亦不失一條好計,姑且信之。”

他說這些是塞一些人的嘴,帖木兒不花得知後,冷笑不止,他一計不售,再出一計,想儘辦法削弱史天澤的力量,他秘密報告忽必烈道:“史天澤騎兵上萬,人均雙馬,另有馬群,馬匹數量三萬有奇,卻不獻給汗王,其心不善!”

忽必烈接報,不久後,他派人找史天澤,說要從他那裡買馬!

蒙古人向漢人買馬,這世道顛倒過來了嗎?

天下布牧,忽必烈的尷尬時刻!

作為以遊牧起家的蒙古人,本來不缺少馬匹,其牧場“西越流沙,北際沙漠,東及遼海,地氣高寒,水甘草美”!

的確,在鼎盛時期,鐵木真的子孫占據著歐亞大陸最遼闊的牧場,豢養出世界範圍內最為精銳的騎兵,也正是憑藉著騎兵高超的機動性,蒙古人才能以區區數十萬之眾,完成一次次令人匪夷所思的輝煌勝利。

但是,戰馬數量與質量上的優勢,隨著旁邊版圖的擴張不可避免地遭到稀釋,長年累月的戰爭,戰馬損失很大,更搞笑的是草原牧民變農民。

在攻占金朝,入主中原後,統治河北、河南、山東和山西等傳統農耕區域的蒙古貴族成為了大地主,他們在糧食和絲綢等方麵得益勝過蓄養牛馬,因此對放牧業不再熱衷。

如原本以遊牧民族為主體組建的“探馬赤軍”,有了固定駐地後,開始由牧民轉化為農夫,他們初到駐地“猶以射獵為俗”,但隨著繁衍生息,“漸知耕墾播殖如漢人”,放養的牛馬牲畜大為減少,處於刀槍入庫,馬匹無處安放的狀況。

本來忽必烈需要戰馬,他可以從長城以北的廣大牧場調撥,來源不成問題。

奈何長城以北處於與他爭奪大汗之位的DD阿裡不哥的控製下、影響下,因此當忽必烈前往開平(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距離北平800裡)準備自立為汗時,效忠於他的很多蒙古親貴甚至無法為自己麾下的軍隊配備足夠的戰馬!

彆說蒙古騎兵的一人三四馬,甚至一些大酋連人人一馬都辦不到,許多人無馬。

這怎麼可以,忽必烈必須保證自己的騎兵部隊齊裝滿員,纔敢北上與阿裡不哥爭雄。

忽必烈不怕尷尬,派人向史天澤“購馬”,而史天澤聽聞來意後,心中有一萬匹草泥馬奔騰呼嘯而過。

汗王向自己買馬,他能怎麼著,不僅不能要錢,還得雙手奉送。

而來人說確實是買馬,他是帶了錢來的,汗王不會白要部下的東西。

說歸說,最終,史天澤向忽必烈進貢了三千匹馬,這是不要錢的,另外五千匹馬則廉價出售給忽必烈。

半賣半送的馬匹質量良好,史天澤不敢奉送劣馬,許多馬匹都是部隊裡直接抽調,如此一來,他損失良馬八千匹,持有戰馬質量降了一個台階,極不利於他以後的軍事行動!

損失兵力,損失戰馬,被韃子掣肘,更讓他震驚的是,明軍進駐許昌後,居然停止了往北的行進,他們進行城防改建,屯積軍資,看樣子要打持久戰,不急於進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