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朱棣的改封計劃

-

坤寧殿書房之中。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徐皇後與朱高煦分別坐在茶案兩邊,還在說著話。

「既然娘不相信,那就當孩兒撒謊了。」

朱高煦不願與徐皇後爭論,於是換了個話題,道:「娘,且不說墨巧司出產之物,僅說咱們皇家所用的絲錦。」

「怎麼說?」

徐皇後發現她的思路有些跟不上朱高煦,隻好問道。

朱高煦指著他胸口的錦衣說道:「娘,你看這做出錦衣的絲錦如何?」

「咱們禦用之錦,多出自直隸境內蘇州、杭州、鬆江等地,但與其他地方的絲錦完全不同。」

徐皇後這段時間專門研究了各種絲織品,此時說到皇室禦用的絲錦,可謂是頭頭是道。

「咱們的絲錦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格調高雅,既繼承了歷代織錦之優良,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之經驗,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已經達到了絲織工藝之巔峰,譽為『錦中之冠』也不為過。」

朱高煦知道,在後世,南京雲錦代表了華夏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濃縮了華夏絲織技藝的精華,是華夏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

歷史上,明代時並冇有南京雲錦這個詞,當時進入皇家的緞子稱庫錦、庫緞和妝花。

雲錦一詞,

來源於清代道光年間南京的「雲錦織所」,晚清以來始有商品生產,

行業中產生「雲錦」的名稱,

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於民國南京的《工商半月刊》。

由於其用料考究,

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

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鳳其富麗華貴,絢爛如雲霞,

故稱「雲錦」,因隻有南京生產,故而稱之為「南京雲錦」。

「娘,古有蜀錦,

宋時有宋錦、僮錦(壯錦),皆是歷史悠久,載譽華夏的名錦。」

朱高煦侃侃而談道:「而今咱們禦用的錦,既繼承了歷代織錦之優良,

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之經驗,

且色澤光麗燦爛,美如天上雲霞,

為何不能叫它雲錦呢?」

「你是想把皇室禦用之錦,

命名為雲錦,

從而推廣全國與海外?」

徐皇後聽出了朱高煦的言外之意,不由得驚嘆道。

「不錯!江寧織造局如今已經用上新式紡織機,

雖然雲錦製造難度不小,

但有上萬織工在,僅一月時間,

也足以織出幾十萬塊,供應鄭和在海外貿易,絕對綽綽有餘。」

朱高煦用激動的語氣說道:「娘,

孩兒受到你織錦的啟發,

決定讓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局,向周邊百姓採購雲錦。」

大明開國不久後,

朱元璋便設提督織造太監京城一員、蘇州一員、杭州一員,

掌織造禦用衣服等事。

這個京城提督織造太監管理的,

便是應天府江寧縣境內的江寧織造局。

「這個法子好啊,

民間像羅師傅那樣善於織錦的大有人在,如此一來,鄭和所需的絲綢之物,便有著落了。」

徐皇後歡喜的說道。

「對啊,因此後宮眾妃嬪學織錦,便是錦上添花了。」朱高煦接話道。

頓了頓,他忽然起身,走到徐皇後麵前,屈膝跪地,低著頭哽咽道:「娘,孩兒知道勸不動你,孩兒隻求娘千萬不要過於勞累,一定要注意修養身子。」

「放心吧,娘又不傻。為了咱的大孫子雀兒,娘也會注意身體的!」

徐皇後輕輕撫摸朱高煦的額頭,眼眶之中已湧現感動的淚水,欣慰的說道:「快起來。」

兩個時辰後。

武英殿。

朱棣從天界寺回宮後,便立即派人去喊朱高煦,讓其到武英殿議事。

「孩兒拜見父皇。」

「免禮,坐下說話。」

朱棣側目望向殿門口的李興,說道:「你們都退下。」

李興識趣的把殿門關上,領著一眾內侍退了下去。

「你五叔希望俺寬限他兩年,待《救荒本草》編著完成,再出海建國。」

朱棣開門見山的說道:「你認為,允是不允?」

「自然是不允。」朱高煦毫不猶豫道。

朱棣道:「為何?」

朱高煦道:「若允了他,六叔、十三叔等人都找個由頭來請爹寬限兩年,又該如何?」

「哈哈!」朱棣大笑了一聲,然後說道:「俺也是這般想的,也是這般回答你五叔的!」

頓了頓,

他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眉宇間露出一絲愁容道:「若強行令你五叔就藩國外,怕是會寒了你五叔的心,

有損我與他的兄弟之情。」

「何況,

他編著《救荒本草》,於國於民,都是有益之事。按理說,俺應該寬限他幾年,等他把書編完。」

「可他身為老五,若不出海建國,老十三、老十七等人就更不願出海了!」

朱高煦接話道:「爹,按照《宗藩條例》初稿,大明藩國的自主權並不小,雖然朝廷對各藩國的軍事等方麵管製嚴格,但實際上各藩國仍擁有極大的權力,代王叔、寧王叔等人不可能不動心。」

「話是這麼說,可出海建國,總歸困難重重,冇有一、二十年的經略,想成為真正執掌一方大權,手握精兵強將,稱孤道寡的諸侯王,不大可能!」朱棣卻道。

他說的正是諸藩王心中最大的憂慮。

諸王倒不怕出海,畢竟大明的海船縱橫萬裡,抗風浪能力極強,遠洋四方根本不在話下。

可諸王害怕他們的藩國還冇有建好,半途卻中毒或染病死掉了。

在如今的華夏人心目中,海外始終是蠻夷之地,大明纔是天朝上國。

「爹的意思是,隻要五叔答應出海,諸藩改封一事,便可以順利推行下去?」

朱高煦思索片刻,然後問道。

朱棣點頭道:「正是此理。」

「孩兒覺得,說服五叔出海並不難。」朱高煦接話道。

朱棣追問道:「你有什麼辦法?」

朱高煦答道:「準五叔帶三護衛與眾醫者及各種植物樣本、種子,於海外就藩建立周國。」

「嗬嗬。」朱棣先輕笑了一聲,接著道:「這恐怕不行。」

朱高煦補充道:「待周國安定之後,爹下一道旨意,命五叔次子、三子、四子輔佐周王世子主理藩國事,著五叔回國繼續編著《救荒本草》,如何?」

朱棣眼前一亮,道:「這個法子不錯!」

他轉念一想,盯著朱高煦說道:「若你五叔問,周國怎樣纔算安定,又當如何?」

朱高煦道:「修好國都便算。」

朱棣撫掌道:「妙哉!」

隨後,他用疑惑的眼神,望著朱高煦,問道:「你是早就料到了諸王不會老實出海建國?」

「孩兒自上次暈倒後,近來一直在休息,閒著也是閒著,便多想了一些事,以備不時之需,好為爹分憂。」朱高煦恭聲答道。

朱棣點了點頭,心中不禁感慨道:「有子如此,何其幸也!」

他知道改封諸王於海外建國,需要分階段實行,而朱高煦目光高遠,極具戰略眼光。

於是,朱棣接下來把他設想的諸藩改封計劃,告訴了朱高煦。

改封諸王,共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在永樂五年之前完成,改封出去六王。

主要把諸王之中實力較強的兩人,即周王朱橚、楚王朱楨,以及兩個刺頭,即代王朱桂、寧王朱權改封出去。

同時,還要針對北方韃靼、瓦剌等遊牧部落,進行軍事上的佈局,為將來大明徹底消滅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做鋪墊。

因此,朱棣打算沈王朱模、韓王朱鬆改封到努爾乾東北地區靠近鯨海的地方建立沈國、韓國,用國野體係吸收教化林中野人成為大明藩國子民,從而斬斷草原部落從東北山林之中抓捕野人,充為奴隸丁口的可能。

韓、沈兩國的具體位置是莽哥河(阿穆爾河)與阿速江(烏蘇裡江)以東那片遼闊的黑土地。

那裡雖然冬季寒冷,但因為東臨鯨海,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濕潤多雨,六、七月份平均氣溫在二十度,最高氣溫能達到三十八度。

而且有大量的荒原可以開墾成農田,或依山川之勢或依遼、金時的城池遺址,修建新的城池。

這樣一來,韓、沈兩國,將南臨遼東,有通商之利,東朝鯨海,亦有航海之便。

且阿速江江寬水深,水流平穩,便於航運,具備江海聯運的良好條件。

第二個階段,根據大明在海外開拓的情況,再改封七位親王出去建國,大概在永樂十年之前完成。

具體七王分別是蜀王朱椿、晉王朱柏(原湘王)、肅王朱楧(yang)、遼王朱植、慶王朱栴(zhan)、岷王朱楩(pian)、穀王朱橞。

朱棣打算過陣子在皇城內擇址修建一座皇家書院,專門培養在京親王、郡王等宗室治國理政,以及攻城略地領兵之道,為將來改封海外建國做準備。

對於年幼的各藩王之子即太祖皇帝之孫,也一律進入書院內的小學堂進學。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朱棣計劃在永樂十五年之前,藉助犀利的火器,完成收復西域的戰略,置以郡縣,並滅掉帖木兒國,把大明軍事力量,推到西域之西。

然後把剩下的秦王朱尚炳(二任)、魯王朱肇輝、安王朱楹、唐王朱桱(jing)、郢王朱棟、伊王朱(yi)等六王改封到西域之西。

屆時,最後一批被改封到國外的六位親王,年紀最小的魯王朱肇輝也有二十四、五歲了,正是鬥誌昂揚,建功立業的時候。

「爹打算把五叔、六叔、十三叔、十七叔改封到何地建國?」

聽完朱棣的大致計劃,朱高煦比較關心周、楚、代、寧四王的新封地,於是開口問道。

「爪哇洲(爪哇島)與婆羅洲地域遼闊,別說改封你六叔、五叔,就算再改封你幾個王叔過去建國,都綽綽有餘。」

朱棣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水,不緊不慢的說道:「至於你十三叔、十七叔,不是喜歡騎馬馳騁麼?俺打算把他倆改封去孔雀半島的東南沿海擇地建國。」

去年六月,都督同知何福率領舟師滅了滿者伯夷國,朱棣聽說滿者伯夷國占據的地方叫爪哇島,於是便把那裡命名為爪哇洲。

這是為了與婆羅洲相對應。

爪哇雖為島嶼,地域卻不小,因功受封為寧遠侯的何福不得不留下數千精兵鎮守那裡,防止逃竄海外的敵夷再來攻打。

「爹是打算把六叔改封去爪哇洲,把五叔改封去婆羅洲?」

朱棣剛纔說的比較籠統,朱高煦不得不再次問道。

「你六叔麾下三護衛都是精兵強將,讓他去爪哇洲正合適。」朱棣點頭道。

朱高煦接話道:「乘船從婆羅洲到福建泉州,順風的話,大概數月的功夫。五叔將來想回國內編著醫書,走海路也不算太遠。」

他話鋒一轉,麵露憂色道:「爹,孩兒擔心十三叔、十七叔在孔雀半島殺戮過甚,影響大明在海外的聲譽。」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俺準備等鄭和回航後,先派船隊把你五叔、六叔送去南洋,改封你十三叔、十七叔去孔雀半島東南沿海地區建國的事,等見到鄭和帶回來的孔雀半島輿圖之後再議。」

朱棣早就考慮過這種事情,所以聽到朱高煦發問,當即說出了他的謀劃。

朱高煦又道:「爹之前放出話說,準備分封異姓功臣去海外建國,此事小舅(徐增壽)找孩兒問過多次。」

「俺本來打算若諸王不願出海,則先分封一位異姓勛臣去海外建國,冇想到事情進展的還算順利,所以分封異姓勛臣的事,以後再議。」

朱棣理所當然的說道。

朱高煦卻道:「爹既然放出了話,孩兒覺得,還是分封一位異姓勛臣為好。」

「為何?」朱棣問道。

「宗周之時,諸侯國有五等,即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其中公國大者有數縣之地,小者不過一鄉之土。」

朱高煦感到朱棣的情緒有些變動,急忙答道:「孩兒建議爹下詔恢復宗周的五等爵,並趁機分封一位異姓勛臣在中國之外建立諸侯國,如此便可『一箭三雕』。」

朱棣聽了朱高煦所言,臉上瞬間浮現了一絲笑意,道:「好一個一箭三雕!」

PS:求票!求票!求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