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鄭和歸來

-

九月十八。Google搜尋.com

早朝。

「陛下,廣東、雲南連降暴雨,房屋倒塌千餘,災民數萬,兩地佈政使奏請朝廷放糧賑災。河南、山西三月未雨,山東未有雨水已四月有餘,

致使蝗災肆虐,絕收田畝難以計數,災民近十萬,餓死者數以千計。」

戶部尚書鬱新躬身奏言道。

朱棣沉聲道:「傳旨下去,所有府縣衙門開倉放糧,再遇到此類事情,

無須再逐級上奏了,

直接賑災。」

「遵旨。」鬱新躬身接旨。

他隨後接著道:「陛下,

臣還有奏報。」

「講。」朱棣道。

鬱新道:「青州、萊州、登州三府,地臨山海,土瘠民貧,一遇水旱災害,衣食不給,百姓們多逃移於東昌、兗州等府,受僱苟活,此次受災更甚。」

朱棣斟酌了一下措辭,然後朗聲道:「東昌定陶、兗州等府縣,地曠人稀,多有閒田。著青州、萊州、登州三地知府,速將災民遷往東昌定陶、兗州等府縣安置,每三戶配耕牛一頭,糧種農具適當配給,免賦三年。」

「遵旨,臣即刻就辦。」鬱新躬身道。

「且慢,微臣有一言啟奏。」

禦史桂湛連忙出列,

躬身道:「陛下,遷民之策,雖然不差,但非治本之策。」

「愛卿有何高見?」朱棣問道。

桂湛恭聲道:「陛下,此次水旱兩災,自太祖立國至今,實屬罕見,天降奇惡,微臣擔心,此乃天怒人怨之凶兆啊!」

此話一出,大殿之上頓時議論紛紛。

就在這時,朱高煦從西邊角門而入,走到了朝堂上宗王班序之首站立。

今天是九月十八,乃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冥誕之日,朱棣命朱高煦一大早去奉先殿祭拜,然後再來參加早朝。

所以,朱高煦纔會姍姍來遲。

另一邊,桂湛接著道:「自督造下海寶船肇始,征民伕役工匠,伐木過重,山禿石露,渠道失修,堤塘淤塞,旱澇之災事出必然,如不趕緊罷手,恐怕蒼天還會降下大禍呀!」

朱高煦知道,對後世之人來說,大範圍的伐木過度,導致水土流失,氣候變化,引發山洪或旱災,是有科學依據的。

但眼下禦史桂湛的這番話,讓他聽起來尤為刺耳。

朱棣麵無表情的問道:「你是想說下西洋引起天怒人怨,乃朕之弊政?」

「微臣僅以天象示之,所謂新政之優劣,唯盼陛下聖裁。」

桂湛躬身恭聲道。

朱棣沉著臉,不發一言。

「陛下!」

戶部左侍郎夏原吉躬身出列道:「鄭和出海已兩年有餘,不是攛掇著陛下備貨,就是傾舉國之力造船,收效卻如水中之月,霧裡看花。我大明雖為天朝上國,這麼折騰,也會財斷力竭啊!」

「陛下,出使西洋,造幾艘帆船,讓鄭和帶出去轉轉也就罷了,拿幾百萬兩銀圓往汪洋大海裡扔,天公咋舌呀!」

禮部右侍郎宋禮躬身出列道。

「陛下,僅從山中運送造船的木材至船廠,就要數百民夫傾儘血汗,辛勞半年,這樣的國策,豈能不讓百姓怨聲載道?」

禦史桂湛接話道:「加之旱澇蝗災,種種天象已經警示,天道昭昭,揚善抑惡,陛下要為百姓計,為大明計,敬天法祖,改過從新,罷黜巡洋之弊政啊!」

他陡然提高聲音,俯身跪地拜道:「臣請陛下罷黜巡洋之策,上息蒼天之怒,下平黎民之怨。」

「臣等附議。」

夏原吉、宋禮也俯身跪下拜道。

隨後,又陸續有九名朝臣,先後跪下,高聲拜道:「臣等附議。」

朱棣望著堂上跪著的十二名朝臣,不免有些心痛。

朱高煦更是被夏原吉給氣得不輕。

「陛下,鄭和回航了!」

就在這時,一名信使疾步跑到奉天門外,撲通一聲跪下,大聲高呼道。

朱棣聞言大喜,心想鄭和回來的正是時候。

他立即起身,對朱高煦吩咐道:「太子聽旨,朕命你率領文武百官前去龍江口迎接鄭和等人,稍後把他們帶往奉天殿,朕要在奉天殿接見鄭和等有功將士及海外番邦使臣!」

「兒臣領旨。」朱高煦躬身道。

半個時辰後。

大江之上。

「快看啊!龍江碼頭,我們到家啦!」

大明海船之上,成千上萬的官兵、水手、船工熱淚盈眶。

他們站在船上又蹦又跳,大聲呼喊著「我們到家啦」之類的話。

「鄭總兵你看,那是皇旗啊!」

陳瑄指著遠方江邊那一麵麵象征儲君身份的黃色旗幟,激動萬分的對鄭和說道:「應該是太子殿下來迎接我們了!」

「鄭總兵、陳總兵,剛纔收到快船來報的訊息,陛下派太子殿下到龍江口來了。」

王景弘登上甲板,疾步走到鄭和、陳瑄旁邊,難掩興奮道。

陳瑄道:「既然皇太子來了,文武百官肯定一個不落,都來了。」

鄭和壓抑著內心的激動之情,對陳瑄說道:「等會船隊入港之後,還請陳總兵派人把那些尾隨船隊來我大明的海外商番送去沐浴更衣。」

大明船隊出海之前,朱高煦曾嚴令要求鄭和等人,凡番邦之人登上大明之船,必須按照《防疫手冊》進行隔離觀察。

鄭和等人不敢掉以輕心,尤其是現在已經到了直隸境內。

「鄭總兵放心,陳某心裡有數。」陳瑄點頭道。

待鄭和等人下船之後,早已有禮部官員在龍江口碼頭搭建好禮台,作為迎接大明船隊回航入港的儀式之用。

此時,朱高煦領著一眾官員,滿懷期待的站在禮台上。

至於趙俊臣、韋賢,正一左一右守在朱高煦身後,如臨大敵的盯著四周。

雖然有錦衣衛、旗手衛、神機隊等精兵強將把禮台四周圍得水泄不通,但保險起見,趙、韋二人仍不敢放鬆警惕。

「微臣鄭和(陳瑄、王景弘)叩見皇太子殿下,殿下千歲千千歲!」

鄭、陳、王三人跪下叩首,行參拜大禮道。

至於船隊的其餘隨從官員,正各司其職,在忙著搬卸貨物,並冇有來禮台見禮。

「鄭和,你們總算回來了。」

朱高煦先感慨的說了一句話,然後走下禮台,親自依次扶起鄭和、王景弘、陳瑄,說道:「平身,都快平身。」

「謝殿下。」鄭、王、陳三人陸續說道。

朱高煦打量著膚色黝黑的鄭和,道:「幾年不見,你蒼老了許多。」

「微臣等人雖身在海外,卻心繫著大明陛下,還有殿下。」鄭和眼中含淚道。

「父皇與我也想念你們。」

朱高煦握住鄭和的手,目光從陳瑄、王景弘臉上掃過,關切的說道:「父皇聽說你們回來,連早朝也罷了,令我來江邊來接你們。」

鄭和恭聲問道:「陛下聖體還好吧?」

「好,非常好。」朱高煦不假思索的答道。

隨後,他望向王景弘,嚴肅的說道:「王景弘,我問你,海外各國使臣登上我大明寶船之後,是否嚴格按照《防疫手冊》進行隔離觀察?」

「回殿下,微臣嚴格遵從手冊,不敢掉以輕心。隨船赴京的海外各國使臣,每隔三日都會由船上醫官進行巡檢,不曾出現疫病。」

王景弘急忙躬身恭聲答道。

朱高煦冇有接話,而是微微扭頭,向鄭和、陳瑄望去。

鄭和立即出聲道:「殿下,臣剛纔已派人領著各國使臣去沐浴更衣。」

陳瑄補充道:「回殿下,尾隨船隊來我大明的海外商船,臣已命令他們停靠在指定位置,等待禮部安排眾番商沐浴更衣,洗去膻腥之味,方準許他們住入會同館等候貿易。」

「嗯,好!你們看,文武百官都來了。」

朱高煦先是點頭說了一句,接著道:「走吧,父皇在等著你們。」

「謝陛下、太子殿下!」鄭和躬身道。

半個時辰後。

奉天殿。

「宣巡洋正使總兵官鄭和、副使總兵官陳瑄、王景弘,覲見!」

眾禮官依次高呼道。

「臣鄭和(王景弘、陳瑄)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鄭和、王景弘、陳瑄三人呈品字形來到大殿中央,行參拜大禮道。

「平身。」朱棣高聲道。

「謝陛下天恩。」鄭和三人齊聲道。

朱棣激動的起身離開寶座,直接走下了丹陛,同時說道:「朕見到你們回來,真是高興啊!」

「啟奏陛下,臣等於永樂元年六月,率海船兩百餘艘,奉旨巡使南洋、西洋,船隊航行兩萬三千五百餘裡,巡使占城、蘇門答剌、古裡等海外邦國十七個,通好列國君王、首領、酋長總計十六位,並有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隨船回拜大明天子,願與大明永結同好,共享萬世太平。」

鄭和躬身朗聲道。

「鄭和,你們辛苦了。」

朱棣走到鄭和三人麵前,臉上洋溢著喜色,欣慰的說道。

「陛下過譽了,臣等此次巡視南洋、西洋,還與海外各國互通了貿易,交流了物產,所攜中土之物頗受歡迎,海外各國君王紛紛貢獻方物,商販與百姓更是踴躍易物換貨,不一而足。」

鄭和接著說道。

朱棣聞言,點頭微笑。

「臣此次共帶回來珍珠、珊瑚、金箔、**、胡椒、觀音竹、龍涎香等海外產物共計八百二十一種,載滿了八十七艘貨船,更有各類奇禽異獸多種,巨象五頭、雄獅十隻、奇鳥百隻、花木無數,總計裝運一百三十五船。」

就在鄭和說話的同時,陸續有宦官與力士捧著或抬著珍珠、珊瑚等物,走入大殿。

「把朕的眼睛都看花了。」

朱棣望著幾乎擺滿了大殿的奇珍異寶,感慨道。

文武百官、宗王也都圍觀著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東西,大開眼界,議論紛紛。

「可見乾坤浩瀚,四海無涯!」

朱棣指著各類物產,朗聲道:「依朕看來,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是海外諸國的通好之情,是天下子民的友善之心。」

他用拳頭砸了一下鄭和的肩膀,道:「你們為朕友睦萬邦,開了個好頭啊!」

「父皇明鑑,今日朝會,可謂百年未見之盛典,足見大明永樂王朝,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盛世明君,恩澤四海。」

朱高煦恰到好處的恭維道。

朱棣先是開懷大笑了一陣,然後微笑著撫須道:「太子聽旨,派人將這些海外珍奇,還有隨船運來的巨象、雄獅等禽獸,供奉在午門外,展示十天,讓京城百姓都看一看,開開眼界。」

「兒臣遵旨。」朱高煦躬身領旨道。

朱棣接著道:「欽差正使、總兵官鄭和,副使王景弘、陳瑄等人,不負朕之所望,率大明船隊官兵、商賈、船工兩萬七千餘人,歷時兩年,行海路兩萬三千餘裡,歷儘風險,劈波斬浪,結交海外番邦十七國,開萬國來朝新氣象,功不可冇,朕要重賞你們!」

言罷,他伸手一揮,給了侍立在西邊角門下的宦官昌盛一個手勢。

昌盛見狀,立即疾步來到大殿丹陛下的正前方,展開手中聖旨,開始高聲宣讀半個時辰前朱棣召命的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褒賞巡洋正使總兵官鄭和百圓金鈔三千張、一萬五千兩銀圓、絹紗綾羅各兩百匹,副使、副總兵王景弘、陳瑄,各賞百圓金鈔一千、八千兩銀圓、絹紗綾羅各一百匹,船隊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官、百戶官、總旗、小旗以下各官,皆造冊具報吏部、戶部,依官品等論功行賞,欽此!」

「謝陛下隆恩!」

鄭和、王景弘、陳瑄跪下接旨道。

「陛下可真夠大方的,遠征帖木兒國之戰,眾多將士軍功卓著,給予的賞賜也冇達到如此高的賞格。」

朱能湊近張玉,小聲議論道。

張玉低頭低聲道:「慎言。」

「陛下可真捨得啊,這一封賞,差不多就賞出了一省佈政司一年的稅賦。」

戶部右侍郎卓敬,湊近夏原吉低聲說道。

夏原吉卻低頭小聲道:「陛下這是賞給咱們看的。」

朱棣走上金台,重新坐下,對邊上的禮官道:「宣各國使臣。」

「宣各國使臣覲見!」

眾禮官依次高呼道。

隨後,二十一位海外邦國使臣,走進了奉天殿。

此殿位於皇宮南北主軸線上,上承重簷廡殿頂,坐三層漢台階之上,麵闊九間,進深五間。

乃是大明王朝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百官朝賀之所。

眾海外邦國使臣入殿之後,但見大殿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壯麗巍峨,一時間身心俱震!

在禮部官員匆忙的教導下,二十一國的貢使用不太標準的漢話,先後有序的高聲自報家門。

「外臣占城國貢使、真臘國貢使、暹羅國貢使、假裡馬丁貢使、交闌山貢使、重迦羅貢使、吉裡悶地貢使、古裡國貢使、滿剌加貢使、彭亨貢使、東西竺貢使、龍牙迦邈貢使、蘇門答剌國貢使、龍涎嶼貢使、翠蘭嶼貢使、阿魯國貢使、錫蘭國貢使、小葛蘭國貢使、柯枝國貢使、木骨都束國貢使、蘇祿國貢使——」

二十一人同時跪下,接著齊聲道:「拜見大明皇帝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別跪了!各位使臣來自異邦,各有風俗,不必拘禮了。」

朱棣抬手一揮,非常大氣的說道。

「謝陛下!」

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齊聲道。

「出使南洋、西洋諸國,乃千古罕見之壯舉,九州中華,自古就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麵對寰宇的自信!不出家門,不知陰晴圓缺,不出國門,不知天高海闊!」

朱棣激動的站起身,目光從禦史桂湛、戶部左侍郎夏原吉、禮部右侍郎宋禮三人臉上掃過,然後高聲說道:「鄭和載譽而歸,友邦紛紛來朝,恰恰證明瞭下西洋絕非弊政,此舉真正利國利民,恩澤四海,功在千秋,造福子孫萬代!」

「吾皇聖明!」

朱高煦率先高呼道。

其餘宗王大臣緊隨其後,也紛紛高呼道:「吾皇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