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我大明就是這麼任性

-

夏宅。Google搜尋.com

前院之中。

「小的背著老爺從戶部領來的番貨,早在七天交易之時就給賣了。小的實在是不忍心看著老爺竟然還住在這樣的地方,所以就一直留心,最近纔買下一處合適的宅子。」

管家屈膝跪地,低著頭,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道:「本想趁老爺不在家的時候,

先搬過去,把事情了給辦了。大人,求求您不要趕小的走!」

他說完話,馬上磕了三個響頭。

此時,管家稱呼夏原吉一聲「大人」,實在是對夏原吉尊敬到了極點。

在後世古裝影視劇中,隻要是有個一官半職者,

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胥吏衙役,

一律呼為「大人」,但以「大人」稱官員,在正兒八經的經書史書中並不多見。

「大人」一詞之見於經書者不少,多指道德高尚、有名望、有地位的人,或者指有勢力、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

例如《周易》:「大人與天地合其德」,《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莊子》:「大人者,聖人不足以當之」之類,《論語》:「畏大人」,《孟子》:「說大人則藐之」。

唐宋以前的「大人」,在史書中多用於指稱父母叔伯等長輩,如《孔子家語》:「曾子曰:『參得罪大人』」,《史記》:「範蠡之子曰:『家有長子,今弟有罪,而大人不遣,是吾不肖也』」,《漢書》:「張博詐作淮陽王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

東漢魏晉以降的「大人」之稱,

「蓋本宮闈近侍之人,身無官位,而勢居顯要,故以大人稱之。」

正是因為宦官冇有官位,故以「大人」稱之,取其稱呼父母叔伯等長輩的尊稱之義。

此乃特殊用法,顯然不是對官員的通稱。

宋以後纔開始逐漸出現稱官員為「大人」的用例,如元朝人高則誠所著的《琵琶記》裡,蔡狀元呼黃門為大人,可見元代時達官貴人已有大人之稱。

明清時期稱官員為「大人」,雖然已較為普遍,但在《明史》、《清史稿》中,很難見此種用法,對「大人」這一稱謂用得很少,用的亦多是稱父母。

因此,明清時期稱官員為「大人」,乃是日常口語,

較少用於正式、書麵場合,

且多用於對「位高者」、「貴官」的稱呼,

不是對所有官員的稱呼。

管家的一聲「大人」與哀求,

讓站在邊上的夏母、夏妻感到無比心酸。

可夏原吉聽了管家的這番解釋,仍壓不住怒火,嗬斥道:「老餘頭,我平時待你不薄,買宅子的事做的簡直混帳!你膽子可真不小,敢替我做主了?」

夏妻冇記錯的話,眼下這個淚流滿麵的餘管家,是夏家的第六任管家了。

之前五任管家皆因受不了夏家清貧的苦而離去,甚至有人隻乾了一個月就不辭而別,做事最有耐力的便是這個餘管家,已在夏家待了一年半。

餘管家是夏母孃家的表親,如今已有四十多歲。

他中年喪妻,兩個女兒早已出嫁,膝下還有個癡呆的小兒子需要照顧。

夏母知道這事後,在前年年底讓人找到了老餘,希望老餘可以來夏家幫工,並特地允許他帶著癡呆的小兒子一起在夏家生活。

老餘感激萬分,當即收拾行李,星夜兼程帶著小兒子來到了京師。

因此,永樂四年的春節,他和他的傻兒子,是與夏家人一起過的。

此後一年,那些來夏家就任管家的人受不了苦,逐一離開,夏母做主讓為人老實的老餘頭當起了管家。

這也是夏原吉得知真相後,大發雷霆的緣故。

他實在是不敢相信,老實巴交的老餘頭,竟然敢瞞著他做出這種買宅子的大事!

餘管家雖然是好心,可夏原吉還是非常生氣!

夏妻見老餘頭哭的可憐,忍不住勸道:「娘都這把年紀了,還住在漏雨的房子***貨折俸是陛下的旨意,又不是咱們有意去謀利,做官者用俸祿買宅子,天經地義,別人不也是這麼做的麼?」

她見夏原吉態度柔和了幾分,繼續勸道:「再說了,哪有什麼宅子?不過是三間好一點的房子罷了。你也是做了半輩子官的人了,我當初嫁給你不求富貴,可咱們做晚輩的,總不能讓娘跟著我們一起受苦吧?」

夏原吉聽了夏妻此番戳心窩子的言論,終於忍不住心中的悲涼,竟然跪下,給夏母磕了一個頭。

「娘,兒子不孝!讓娘跟著兒子受委屈了。」

他抬起頭後,滿眼含淚道:「可這宅子真的不能買,兒子連陛下北征的錢糧都還冇籌齊,賣番貨的錢,兒子要交到戶部去。」

夏母是識大體的人,否則也教不出夏原吉這種能臣。

於是,她沉思片刻後,看向管家老餘頭,緩緩道:「管家,你不該瞞著我們大家。」

「小的知道錯了。」餘管家低聲道。

夏母道:「把買宅子的錢,給老爺吧。」

「是。」

餘管家微微猶豫了一下,然後接話道。

「娘,兒子對不住您!等將來有了錢,一定讓您住進大宅子。」

夏原吉膝行至夏母腳下,抱住後者的腿,哽咽道。

夏母蹲下身,扶起夏原吉,愁容滿麵道:「可是維喆,指望咱家這點賣番貨的銀圓,你怎能完成陛下交給你的差事啊?」

夏原吉沉默以對。

他已經決定了,如果戶部實在無法籌齊糧餉,他便主動向朱棣請罪,甘願受罰。

次日。

退朝後。

武英殿。

朱棣端坐在禦桌之後,在京正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員,還有內閣眾顧問分做殿內大堂兩邊,朱高煦則坐在朱棣左下方首位。

「夏原吉,軍餉糧草準備的如何了?」

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本,看向夏原吉問道。

「微臣無能,至今冇能籌集足夠的錢糧,供應北征大軍所用,請陛下治罪。」

夏原吉離開座位,行至殿內中間,跪下叩首道。

「起來罷。」

朱棣早就知道戶部短時間內無法籌備足夠六萬戰兵使用的軍糧與餉銀,沉默了一會兒後,抬手說道。

「謝陛下。」

夏原吉緩緩站起來,退到邊上,重新坐下。

「眾卿有何良策?」

朱棣環視殿內文武大臣,朗聲詢問道。

眾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竟然無人說話。

「難道就這麼看著北方逆賊,肆意侵擾我大明邊疆?」

朱棣頗為惱怒的質問眾臣道。

「陛下,末將願意隻帶三萬人馬,拚死也要掃平韃靼,請陛下下令。」

徐輝祖起身行至殿內,單膝跪地,主動請命道。

「陛下,三萬兵馬出征漠北,實在是捉襟見肘,兵餉糧草的難題解決了,可勝敗攸關的麻煩又來了。」

方孝孺站起來,作揖行禮道:「此次出征,倘若出現差錯,不僅會挫傷我軍的銳氣,更會引得反賊順勢南下,攻城略地。如此一來,北方大局將無法掌控。臣以為,若無勝算,不如不發。」

朱棣已經決定今日就下旨讓西寧侯宋晟集結六萬大軍,領兵征西,考慮到又要北征,若顧此失彼,便得不償失。

他沉吟片刻後,點頭道:「既然這樣,那就再忍忍,想想辦法。」

「啟稟陛下,周王千歲、寧王千歲、韓王千歲殿外求見。」

就在這時,宦官昌盛從殿外走進來,行禮稟告道。

「讓他們進來。」

朱棣朗聲道。

「遵旨。」

昌盛躬身道。

片刻後,周王朱橚、寧王朱權、韓王朱鬆依次走進大殿,來到禦桌前十步外,有序的屈膝跪下。

朱棣見狀,立刻抬手道:「好了好了,三位弟弟,這裡又不是奉天殿大朝會,甭弄那些個虛禮,都快坐下。』

「謝四哥皇帝陛下。」

周、寧、韓三王齊聲道。

朱高煦扶起周王朱橚,並伸手示意三王道:「三位叔父,快請坐。」

三王並冇有坐下,而是由年長的周王朱橚帶頭說了一番話。

「四哥陛下,臣弟等與代王、楚王、沈王都商量了,願推遲幾個月出海,拿出一半為出海準備的口糧,勉強湊了三萬石糧食,想為朝廷儘一份力。」

周王朱橚朗聲道:「我們與其他的兄弟們又湊了一百多萬兩銀圓,想把這些錢糧捐給朝廷作為平賊平叛的糧餉,請陛下應允。」

殿內文武官員聽到這話,無不感到震驚,就連朱高煦也露出了十分詫異的表情。

一時間,殿內響起了議論聲。

「真是關鍵時刻,才能看出來親疏遠近。」

「諸藩王不愧是太祖高皇帝之子!」

「果然在大是大非麵前,還是一家人更可靠,打虎親兄弟啊!」

「雖然鄭和前些日子派快船,送回來七船番貨,可如今天寒地凍,朝廷短時間內也不能把這些番貨換成物資糧草,畢竟番貨不能當飯吃。」

朱高煦卻是在心中感嘆,歷史上的明末藩王若都像周王朱橚、寧王朱權、韓王朱鬆這樣深明大義,大明就不會亡國了。

朱棣則深深的吸了一大口氣,內心感到了非常的欣慰,同時他也看出了諸王這是在收買人心,博取賢明,為將來出海建國謀劃。

這時,周王朱橚把手中的奏本與夾在其裡的大額皇家銀行匯票舉了起來。

李興主動接過周王朱橚的奏本,轉呈給了朱棣。

「陛下,這錢糧雖然不多,可卻是臣弟們的一點心意。我等也是朱家的子孫,大明的江山豈能容賊人踐踏?」

周王朱橚擲地有聲的說道。

他的意思很直白,這天下是朱家的,諸藩王自然也有一份。

何況他們這些親王是太祖之子,當然要為大明儘一份力。

朱高煦心中感慨,識大體的周王等藩王,不愧是洪武大帝的兒子!

諸王這一手非常漂亮,此後誰都知道他們是有情有義的親王。

將來在海外建國,大明本土的有誌之士,完全可以投奔他們,建功立業。

「臣弟等告退。」周王朱橚領頭躬身道。

「小侄送三位叔父。」

朱高煦當即接話道。

隨後,他親自送周、寧、韓三王離開了武英殿。

待返回武英殿之後,朱高煦當即躬身向朱棣言道:「父皇,兒臣願捐一年俸祿,加一萬兩銀圓,以資朝廷北征。」

朱棣聞言,精神再次為之一振。

一萬兩銀圓乃是一筆钜款!

以此時銀圓的購買力計算,一萬兩相當於後世的數百萬元!

朱高煦帶頭捐款,卻是不能捐太多,否則後麵的人捐的太少就會顯得有些難堪。

魏國公徐輝祖抱拳高聲道:「末將願捐八千兩銀圓。」

方孝孺起身作揖道:「臣願捐銀一千兩,加一年俸祿。」

解縉站起來道:「臣願意捐銀兩千兩。」

「臣也願意捐銀兩千兩。」黃淮起身道。

「臣捐糧三百石。」戶部侍郎卓敬躬身道。

兵部侍郎齊泰道:「臣願意捐銀一千兩,加一年俸祿。」

禮部尚書鄭賜起身道:「臣願捐糧五百石,捐銀一千兩。」

「臣願意捐銀兩千兩。」吏部尚書張紞躬身道。

「……」

大殿之上,捐錢捐糧之聲,此起彼伏,連綿不絕。

當然,有些官員見群情高漲,實在是躲不過去了,隻有主動捐獻,才能不顯得尷尬。

「合舟共濟,才能君臣一體。諸王不計個人私利,全兄弟之情,成國家大義,勘當楷模。」

朱棣感動不已道:「朕知道諸位並不寬裕,你們是在跟朕一起創業。永樂新政裡的諸多大事當中,明白的你們要去乾,一時間想不通的,你們也在竭力操辦。眾位藩王、眾臣工能以國事為重,節衣縮食,共渡難關,朕心甚慰。」

他說到這裡,特地看向夏原吉道:「夏原吉,難為你了。」

「陛下,國家有難,做臣子的,別說是捐點錢物。」

夏原吉鏗鏘有力道:「就算是肝腦塗地,那也是在所不惜!」

自古以來,華夏人就是這樣,在民族大義、生死存亡麵前,從來不含糊。

「好,朕有了你們這樣的臣子,必將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徐輝祖?」

朱棣豁然站起,高聲道。

「末將在。」

徐輝祖單膝跪地道。

「朕封你為征北大將軍,另封太倉衛指揮使平安、大寧衛指揮使卜萬為副將,遼陽守將江陰侯吳高、開平衛指揮使陳珪為參將,率兵六萬,北征殘元逆賊。駙馬都尉梅殷為征北大軍總軍需官,遼王、慶王、岷王為前中後三路軍需官。」

朱棣下令道。

「末將定當不負眾望,將阿魯台、本雅失裡之項上人頭,獻於京師午門。」

徐輝祖大聲領命道。

朱棣又看向兵部尚書金忠,吩咐道:「兵部聽旨,改亦力把裡城為伊犁城,設立伊犁都指揮使司,管理原伊犁河穀之地,命曹國公李景隆兼任該司指揮使,駐守伊犁城。」

「臣領旨。」

金忠躬身領命道。

接著,朱棣轉頭看向朱高煦,問道:「太子,西北現在有多少糧草?」

「回父皇,據西寧侯奏報,截止到永樂五年正月底,西北各城鎮要塞已囤夠十萬戰兵八個月所需之糧。」

朱高煦躬身答道。

朱棣皺著眉,用深邃的目光依次從內閣眾顧問、六部堂官臉上掃過。

他思索片刻後,高聲道:「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既然西域形勢一片大好,西寧侯也籌備了足夠多的糧草。」

「傳朕旨意,封西寧侯宋晟為征西大將軍、淇侯丘福為征西左副將軍、安平侯軍李遠為征西右副將軍,寧夏總兵官寧遠侯何福、亦集乃指揮使涇河伯陳亨、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指揮使劉真具為參將,集結六萬大軍,兵分三路挺進西域,蕩平天山以北地區。徐膺緒任征西大軍總軍需官,蜀王朱椿、晉王朱柏(原湘王)、肅王朱楧(yang)任前中後三路軍需官。」

殿內眾臣都知道,朝廷為了對西域用兵,從永樂三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準備了。

即便如今北方邊疆有變,朱棣在解決了軍餉糧草問題後,依舊毫不猶豫的下令同時對西域用兵。

「大明必勝!」

眾臣高呼道。

這一天,朱棣與朱高煦等了一年多,眾臣也等了一年多。

他們將在有生之年,見證西域的迴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