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佈局十年後

-

武英殿內。

朱高煦繼位後,與眾臣的首次博弈正式開始。

「陛下,準許工匠進學並無不可,但授予工匠舉人名籍,卻是無前例可循。」

戶部尚書夏原吉恭聲道。

蹇義見夏原吉與他觀點一致,當即起身走到大殿中間,朝著朱高煦作揖行禮道:「臣請陛下三思。」

「其他人怎麼看?」

朱高煦對蹇義的迴應是看向宋禮、方孝孺、楊士奇,高聲問道。

蹇義施禮畢,卻冇有退回原位,而是就那麼躬身站在殿堂之上。

宋禮身為工部尚書,此時討論的事又與工匠有關,因此他不得不開口。

隻見他起身走到蹇義的旁邊,對著朱高煦施禮恭聲道:「臣承蒙陛下當年力薦,主持開掘疏浚會通河之事,而立下寸尺之功,得賜男爵。」

「後又受命便利漕運、入川采木,累功升為工部尚書,得賜子爵。這些年以來,臣常常與各行各業的工匠打交道,見識過太多身懷絕技的工匠。」

宋禮說到這裡,傾斜身子,向蹇義、夏原吉拱手道:「如兩位尚書所言,朝廷準許工匠進學已是天恩,然臣以為,工匠之中,也有做事於國有功被授官者,如洪武年間村婦馬蓬瀛。」

大明開國不久後,朱元璋聽聞昌黎縣有一位精通曆數、天文的村婦馬蓬瀛經常幫助村民解決難題,如改進農具,設計新型水車,便差人表彰此女,並將其征召入朝為官,又下令昌黎縣衙每年補貼此女俸米六十石。

朱棣繼位後,馬蓬瀛歷任尚宮、司宮。

永樂後期,馬氏因年老,致仕回鄉,其子劉政後來被朝廷特許為昌黎縣儒學終身訓導。

「宋卿言之有理,太祖皇帝可以征召賢名遠播的村婦入朝為官,朕自然也可以征召有賢名的工匠為官。」

朱高煦點頭道。

接著,他看向方孝孺、楊士奇道:「方先生、楊先生如何看?」

由於方孝孺與楊士奇兼任著大本堂講席,所以朱高煦用「先生」來稱呼二人,以示尊敬。

「陛下,老臣認為蹇尚書、夏尚書、宋尚書說的都有道理。」

方孝孺恭聲道。

朱高煦卻不願意放過方孝孺,而是追問道:「正學先生是讚成還是反對?」

雖然此時的方孝孺,對士林的影響力已遠不如永樂初期那麼大,但是若能得到一代大儒的背書,拔高工農地位之事,將會更加順利。

當然,若是方孝孺不識抬舉,不願意配合,朱高煦也無所謂。

他心裡清楚,大儒背書算是錦上添花之舉,要做成這件事,還需足夠充分的理由才行。

「陛下選拔有賢名的工匠為官,臣自然是讚成的。設立技術書院,提高工匠的技藝,臣自然也是讚成的。可授予工匠舉人名籍,臣不得不反對。」

方孝孺侃侃而言道:「宋仁宗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元,此人考中貢士後,因屢次參加殿試皆以落第告終,故而一怒之下投奔了趙宋的死敵西夏國,受到西夏國君李元昊的重用,並一路高升,乃至位居相國。」

「此人向李元昊屢獻計策對付趙宋王朝,給宋王朝造成了許多麻煩及損失。鑑於此,宋仁宗為杜絕以後再出現類似張元的惡劣事件,遂對殿試加以革新,取消淘汰之製,考中貢士後隻要能參加殿試者,最終皆可成為進士。」

「趙宋王朝自那以後,將進士分五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第二甲賜進士及第並從事郎,第三、第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

「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重啟科舉之後,

將參加殿試者分為三甲,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即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甲數十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乾人,賜同進士出身。」

方孝孺說到這裡,緩緩起身,走到蹇義邊上,躬身道:「陛下,自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推行科舉革新分九科取士之政以來,永樂一朝二十五載有賜同進士出身者,至今怕是不少於兩萬人,卻從未有賜同舉人出身者。」

他作揖施禮道:「陛下欲設立技術書院,提高工匠之技藝,老臣讚同,但給予工匠舉人身份,此舉有違祖製,老臣是萬萬不敢讚同。」

「陛下,臣附議。」

楊士奇也連忙起身,來到方孝孺隔壁躬身站立,作揖行禮道。

朱高煦看著眼前五人,嘴角露出一絲笑意。

他起身繞過禦桌,走下禦陛,來到蹇義等五人身前站定。

隨後,朱高煦左手掐腰,右手撫須,緩緩說道:「工匠與農民皆為國之根本,冇有農民耕田種糧,天下人吃什麼?冇有工匠從事百業,誰來修橋補路、築城建房、問診看病、磨刀修傘、造船出海?」

「諸位皆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朕不是要讓工匠去搶讀書人的飯碗,而是想給廣大的工匠一個進入書院學習的機會。這一點,諸卿都表示了讚同,朕很高興。」

朱高煦說到這裡,話鋒一轉,沉下臉色問道:「若工匠在技術書院學業有成,並通過了與常科書院學滿考試(畢業考試)同等水平的考試,為何不能授予同舉人出身?」

此話一出,方孝孺等五人被懟的啞口無言。

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推行的新科舉製規定,凡是在常科書院完成學業,並通過學滿考試的學子,皆會授予舉人名籍。

有了舉人名籍,便有了做官的資格,同時也有了參加會試考取進士的資格。

同理,若工匠進入技術書院完成學業,並通過與常科書院水平相同的學滿考試,於情於理都該授予其同舉人出身。

「陛下言之有理,老臣附議。」

吏部尚書蹇義竟然表示了支援的態度。

「臣也附議。」

宋禮恭聲道。

就在朱高煦感到有些意外之時,蹇義補充道:「陛下,這技術書院學滿考試的試卷,當由朝廷統一製作,否則難以服從啊!」

朱高煦心中一動,瞬間明白了蹇義的言外之意。

「而且,對於進入技術書院進學的工匠,必須有所要求。否則,一個剛入行的小學徒也到書院進學,豈不是讓人笑話?」

蹇義再次恭聲說道。

「妙哉!蹇愛卿此言大善!」

朱高煦頓時撫掌道:「就像隻有獲得秀才身份的讀書人才能入常科書院讀書一樣,工匠入技術書院讀書,也應當設置入學門檻。」

他也不給蹇義等人反應的時間,接著往下說道:「朕決定在工部之下增設一個衙門,專門負責覈對、查驗那些申請入技術書院進學之人的工匠身份。」

「據朕所知,對工匠而言,『入行三年者為徒,九年者為師』。為了體現公平公正,凡是申請入技術書院進學的工匠,必須有匠師資格。」

「此外,為避免徇私舞弊,弄虛作假,朕決定詔令天下,準許各類工匠自發組織成立本類行會,由各行會提供本行匠師名單,朝廷會優先審查各行會推舉的匠師資格。」

「審查之中,uu看書

.最為關鍵的,便是匠師究竟做出了哪些成績。比如為某個行業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或者有拿得出手的絕技,或是革新了某個行業的一部分。」

朱高煦說到這裡,鄭重其事道:「尤其是對朝廷、對天下有功者,如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畢n,他若是朕的臣民,朕必賜其爵位,讓其享受一世的榮華富貴!」

「陛下英明!」

蹇義躬身行禮道。

宋禮、夏原吉等人也隨之附和道:「陛下聖明。」

朱高煦本想一鼓作氣,趁著準許各類工匠成立行會的同時,也下令準許各鄉鎮的農民成立農會。

但他尋思一番後,暫時打消了這個想法。

因為眼下的時機還不成熟。

等各類工匠行會發展起來之後,必然會影響到全國各地的農民。

到那時,或許纔是推廣農會的時機。

在那之前,朱高煦必須完成軍製改革。

畢竟,推廣農會,一定會激起大中地主與士紳豪強們的拚命反對!

屆時,局勢稍微失控,便可能烽煙四起。

朱高煦隻有將軍隊牢牢掌握在手中,纔能有隨時掀桌子的權力!

ps:感謝梓川哥哥,眉心蕊,讀者20220618090326397973798,無憂,書友20181211030810331,z315675,科幻遊戲,吹風曬太陽等老鐵的票票!歡迎大家加入本書書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