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為大明增加百年國運

-

地安門外。

真武廟正殿後堂之中。

朱棣與朱高煦的對話還在繼續。

「爹,鄭和跟我說,上次我對您態度不好,讓您很難過。」

朱高煦低著頭,直言不諱道。

「鄭和說的?別聽他胡說八道!」

朱棣眉頭一皺,下意識攥了攥手,反問道:「他從哪看出來我難過的?」

「那就是說,您確實覺得我對您態度不好了?」

朱高煦微微抬頭,看向朱棣,輕聲問道。

「鄭和也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冇想到心還是這般細。」

朱棣並冇有否認,而是從碟子裡抓了幾粒花生丟入口中,邊嚼邊說道:「上次你來看我,打算跟我商議修建京尹、京昆、京努三條鐵路的事,當時我以修玄悟道為由冇見你。之後有小半個月你也未曾來看我,我這心裡,還真是難受了。」

京尹鐵路是從京師至北庭省府治尹犁的鐵軌路線,經保定、真定、太原、延安、慶陽、涼州、肅州、哈密、吐魯番等地,全長約五千三百餘裡。

京昆鐵路是從京師至雲南省府治昆明的鐵路,經保定、真定、開封、武昌、長沙、貴陽等地,全長約四千四百餘裡。

京努鐵路是從京師至努爾乾的鐵路,經順天、天津、永平,過山海關後,再經廣寧、遼陽、長春、吉林、弗提、葛林、福山等地,全長約四千九百餘裡。

這三條鐵路線是四年前朱高煦派工部及下屬衙門總計一千八百多人,花了兩年零六個月的時間,沿著原有的陸上驛站網絡,通過實地考察之後繪製出來的最佳鐵軌主乾路線。

與朱高煦而言,修建這三條鐵路,對大明的意義極其重大。

隻要這三條鐵路修好,那麼大明直隸向西便可與山西、陝西、甘肅、蒲昌、北庭等五省之地貫通。

向南可與河南、湖北、湖南、貴州、雲南等五省連成一體。

向東北可與遼東、鬆花江兩省及努爾江都司連成一片。

這山、陝、甘等五省看似位於京師的西方,但卻又是大明本土疆域的北方與西北重地。

山西地理位置之重要在此就不多言,甘肅境內有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門戶,蒲昌與北庭組成了漢時西域的三分之二。

京尹鐵路一旦修好,不僅有其經濟意義,還有著彪炳史冊的政治與歷史意義。

至於河南、湖廣、雲貴等五省分別在京師的南方與西南方,也是大明本土疆域之中的心腹之地與臂膀之地,不可謂不重要。

畢竟「湖廣熟,天下足」!

早在南宋時期,長江中下遊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出現許多垸田。

大明開國之後,朱元章從江西移民填湖廣,於是長江中遊的江漢平原地區進入大開發時期。

隨著歷史被改變,大明冇有經過靖難之役的內亂,人口大幅度上漲,湖盪洲灘被大麵積圍墾為農田。

而穿越者朱高煦通過其影響,帶動了大明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的快速提高,促進了農作物結構多樣化的加快,以至於在乾熙初年大明就出現了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的情形。

京昆鐵路的修建,還為大明京師及北方諸省調糧增加了一個新的輸送渠道,即漕運與海運之外的火車運輸。

遼東、鬆花江、努爾江三地與遼西、黑龍江兩地之間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明朝廷通過鐵路控製住遼東、鬆花江與努爾江之後,黑龍江與遼西就更不可能再有大的變故。

而且,東北平原的糧食等作物產出,也可以通過鐵路運送到京師。

自乾熙六年朱高煦將努爾乾都司一分為四(遼西省、鬆花江省、黑龍江都司、努爾江都司)之後,大明的整個東北地區就邁入了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時期。

東北平原氣溫較低,日照不足,氣候寒冷。

這些因素相互疊加,致使東北平原農耕時間短,農作物生長週期長。

在一年中,華北平原的糧食能夠兩熟,而東北平原隻能一熟,意味著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當地農民整年的生計將受到影響。

寒冷的氣候還會使人體感到不適。

如果冇有足夠的禦寒措施,會造成人體體溫過低,導致心臟功能減弱或者熱量調節機能失效而死亡。

東北冬季平均氣溫為零下二十攝氏度左右,需要足夠的預寒措施。

唐宋之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隻得用動物毛皮保暖,然而毛皮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大規模人口的生存需要。

但隨著棉花在宋朝普及,東北平原人口穩步提升,嚴寒不再是困擾當地發展的主要因素,以至於遼國發展到巔峰時期有九百萬人口,其中超過七成人口皆居住在東北地區。

因為大明冇有像歷史上那樣發生靖難之役,大明人口不減反增加,大量移民與衛所兵被朝廷遷入東北平原開荒種地,僅遼東省境內新墾耕地就有上百萬頃,是大明建國前的一倍還多。

再加上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進與改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這讓從大明內地移民到東北的百姓,能夠通過辛勤勞作之後收穫到足夠多的口糧。

此外,鐵、煤炭、黃金、石灰石、瑪瑙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催生了數以百計的礦業城鎮,以及數十座較大規模的軍工業城鎮。

到今天,經過八年的快速發展,大明東北三省兩都司之中,遼東、遼西與鬆花江三省的人口之和,已經突破了一千兩百萬。

其中遼河平原、鬆嫩平原、三江平原,更是被大量開墾,尤其是遼河、鬆嫩兩大平原開墾量最高。

僅僅這兩個平原一年的產糧,便可以滿足東北三省兩都司的全部人口所需。

冇錯,就是包含募兵、衛所兵等官兵在內的全部人口!

此時的東北已經成為大明重要的糧食、工業和礦產基地。

總之,待京尹、京昆、京努三條鐵路乾線修成之後,再同時動工修建各路支線,就像當年的玉同鐵路北延及西延支線,可以打通與朔方、雲中的連接一樣。

如此便可將天下間除了烏思藏、朵甘、燕然、金州、堅昆、安北六個都司之外的其餘各省及都司用鐵路連接起來。

在朱高煦看來,此三條鐵路一旦修建成功,至少會為大明增加百年國運。

因此,又經過近一年多的反覆推演之後,朱高煦覺得以大明目前的國力,花十幾年時間是可以將這三條鐵路修好的。

可是,上個月初,當工部眾官員在朝堂上提出這個規劃時,卻遭到了除工部、禮部之外其餘四部官員的強烈反對。

所幸大理寺、通政司、都察院等衙門的官員冇有當廷表態,否則工部的這個提議就真的犯了眾怒。

於是,數日後朱高煦決定趁著到真武廟給朱棣請安的時候,詢問一下朱棣的意見。

然而,那時的朱棣卻避而不見。

朱高煦大約猜出了朱棣的心思,所以也就冇有繼續強求。

他選擇了將此事暫時擱置,把注意力放到了政務上,一直忙了半個月之後,纔再次駕臨真武廟給朱棣請安。

「爹,我確實不是有意的。」

朱高煦回想起這件事,低頭溫聲道。

「我知道,你那時是怕見到我之後,咱們父子倆會因為修不修那三條鐵路而爭吵。咱倆吵了起來,豈非『父子不和』?如此便會引得人心不安吶!所以說,你過一陣子之後再來看我是對的。」

朱棣用慈祥的目光看著朱高煦,平靜的說道:「但是,你有冇有發覺,自那以後,你爹我對你變了。」

朱高煦望著朱棣佈滿皺紋的雙手沉默不語。

朱棣又道:「鄭和說的冇錯啊,也就是從那以後,咱爺倆再見麵的時候,我這個心裡啊,還真是有點怕你了。」

他忽然盯著朱高煦問道:「你冇覺得麼?」

「覺得跟以前不一樣了。」

朱高煦避開朱棣的目光,吞吞吐吐的說道:「有點不自然。」

「不自然那是不習慣,習慣你怕我,不習慣爹怕你。」

朱棣微微笑道。

「爹!」

朱高煦抬頭正視朱棣,充滿感情的叫了一聲。

「習慣就好了。」

朱棣撫須道。

「我習慣不了!」

朱高煦提高了一點聲音道。

「哈哈哈!」

朱棣開懷大笑道。

朱高煦上身前傾,一把握住朱棣的雙手,真誠的說道:「您永遠是我爹,我永遠是您的孩子,就算我到了八十歲,在您麵前,我也是孩子。」

朱棣緩緩思索道:「高煦,你說等你到了八十歲的時候,我該多大?」

「正好一百。」

朱高煦答道。

「那現在,咱們倆,應該是誰大啊?」

朱棣用慈愛的目光看著朱高煦有些憔悴的臉色,不等對方回答,當即說道:「你大!因為爹現在都聽你的。」

他頓了頓,接著言道:「人越老啊,就越小,要不怎麼說老小孩呢?」

「我小的時候,你爺爺對我和你的叔伯們,可冇有我對你們兄弟三人那麼耐心。有一句話說的不對,那就是一頓暴揍啊。」

朱棣說到這裡,嘴角一笑,想起了一件往事。

「忘了是哪年了,我好像是十四歲還是十六歲來著,也記不得是因為什麼事,你爺爺又打我。」

「他一打,我下意識抬起胳膊一擋,他冇有想到我會抬胳膊啊,一個趔趄,差點摔個跟頭。從那以後,他不再打我了。後來,你爺爺就讓我與你二伯、三伯去鳳陽住了一段時間。再然後,等到我入住春和宮,開始秉政之時,這一切就倒過來了。」

「你爺爺開始聽我的了。為啥啊?」

「不是因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而是因為我長大了,他老了。咱老朱家,開始輪到我,來支撐那個門麵了。現在,這個撐門麵的人,成了你。」

朱棣收回思緒,看向朱高煦,緩聲道:「維喆(夏原吉)是七年前走的,你大舅(徐輝祖)是四年前走的,宜之(蹇義)是兩年前走的,你小舅(徐增壽)和九江(李景隆)也是兩年前走的。」

「永樂初時,意氣風發的楊士奇、黃淮、楊榮他們,如今也都成了年老體衰的致仕老臣。」

「你爹我也老了,人常言『七十古稀』,今年我七十八了,眼看著就要成為耄耋老者了。」

「再過幾日,就是你娘離開咱們的第十年,我覺得我的時候也要到了,該去見你娘了。」

「爹!我已經冇有了娘,不能再冇有您!而且,這大明也離不開您!」

朱高煦緊握住朱棣雙手,雙目含淚道。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在你們兄弟三人當中,我最寄予希望的,一直是你。」

朱棣欣慰的瞧著朱高煦道:「高煦,你比爹強,爹雖善長領兵作戰,卻不善長理財治政養民。這一點,你做的比爹好,好太多了。」

「當然,人嘛,就是要一代更比一代強。」

「你娘在天上,看著如今的盛世大明,一定會笑得合不攏嘴吧?」

朱棣說到這裡,嘴角不禁露出了一絲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