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科舉革新章程草稿(下)

-

朱棣道:「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改製之後,殿試仍在會試後當年舉行,隻不過因為應試的貢士數量比以前翻了許多倍,故而殿試的時間從三月初一改成了三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同樣,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重新安排名次,一切程式照舊。」

「各省頭名直接授本省常科書院教師資格,第二、第三名授常科書院代理教師資格。」

「取消翰林院庶吉士的稱呼,凡進士及第者皆入翰林院成為翰林士,精修科業,可專修一科或多科,學製兩年,學滿兩年後吏部根據朝廷用人規劃對完成學業者進行分配。」

「凡是在翰林院研學兩年,且學習期間不曾犯下重大過錯的學子,皆會得到由禮部教諭總局統一印製頒發的進士名籍,正式獲得進士功名。」

朱元璋輕輕咳嗽了兩聲。

朱棣頓時停下介紹。

片刻後,朱元璋皺眉道:「棣兒,咱聽到現在,有些不大明白。這樣,你把四級官學與科舉革新之間的關係,籠統一點的說說。」

「怪俺考慮不周,爹稍等。」

朱棣言罷,接著沉吟片刻,組織了一下語言,然後對他剛纔說的東西做了一番概括。

「大體來說,完成小學堂的學業,便有資格參加童生試,通過童生試者即考入中學堂。」

「完成中學堂的學業,可獲得秀才名籍,並有資格參加鄉試,通過鄉試者即考入大學堂,大學堂又名常科書院。」

「完成常科書院的學業,可獲得舉人名籍,並有資格參加會試,通過會試者即考入太學堂,太學堂又名翰林院。完成翰林院的學業,可獲得進士名籍。」

說到此處,朱棣停頓了片刻,見朱元璋麵露明悟之色,而且下意識點頭,他這才接著往下繼續介紹。

「翰林院在天下各行省設立的分院亦名學宮,如翰林院雲南分院對外又叫雲南學宮。」

「冇有考上進士的舉人,還可以參加每年四月份的翰林分院招生考試,通過考試者即成為翰林郎。」

「翰林郎精修兩年科業後,且學習期間不曾犯下重大過錯的學子,皆會得到由禮部教諭總局統一印製頒發的進士名籍,正式獲得進士功名,之後會被朝廷委派職務,跨入仕途。」

「成立四級官學劃定科舉考生的來源,與建立一套管理科舉考生的製度,以及對科舉考試的錄取結果進行分榜,這三個方麵的科舉革新,乃是相輔相成,一環套一環,缺一不可。」

「以上便是科舉革新的五個方麵,至於涉及到的各細節,高煦重點圈了出來,如四級官學所用教材、考題的統一編寫與更新、印刷、發放、回收等,學堂、校舍的施工建造、質量驗收,各級學堂講席的官話訓練、俸祿津貼製定等,以及其他幾十個細節皆需要重點監督與關注。」

朱棣言罷,將手稿疊放整齊收好,靜待朱元璋點評。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氣,盯著朱棣道:「你剛纔漏了一個東西冇有提及。」

「爹說得可是吏員考試?」

朱棣故作恍然道。

「高煦建議推行大明吏員考試,對文人與官員的身份進行剝離,禁止官員用文人那一套治國,防止出現弱宋的局麵。」

朱元璋緩緩說道:「對此,咱是讚成的,但此事做起來並不容易。」

朱棣急忙附和道:「爹說的對。自古官是官、吏是吏。若天下官、吏皆食俸祿,如此朝廷的財政負擔,將會擴大十數倍,甚至百倍。」

朱元璋接話道:「不錯,倘若後世之君懈怠吏治,財政不足,便會導致貪官汙吏橫行,百姓活不下去,必會揭竿而起,國將大亂,社稷不存。因此,推行吏員考試之事,還需從長計議。」

「爹,若能解決財政不足的問題,推行官吏一體,是否可行?」

朱棣忍不住道。

「這是當然!」朱元璋道。

朱棣微笑道:「爹,俺有一良策,可保大明未來數百年不愁無錢可用,無糧可食。」

朱元璋一聽,興趣大增,好奇的問道:「你有何良策?」

「開發遼東、倭島。」

朱棣不緊不慢道:「遼東土地肥沃,隻要人手夠多,便可開墾出無數良田。」

「此外,高煦已派人在倭島探得一座巨型銀礦,此礦臨近地表,容易開採,約存儲著數萬萬兩白銀。而且,倭島其他地方也有大量銀礦。」

「當真?」朱元璋驚道。

朱棣鄭重點頭道:「此事乾係重大,決定大明未來,俺萬萬不敢撒謊!」

聞言,朱元璋沉默不語,進入了思索狀態。

遼東經過元末明初的連年戰事之後,經濟凋敝,人煙稀少。

為了鞏固大明在東北地區的統治,朱元璋這些年推行了一係列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政策和舉措。

一方麵鼓勵東北的漁獵、遊牧民族改務農業,從關內遷移百姓開發遼東。

另一方麵在遼東大規模推行屯田墾荒政策,將軍屯和民屯有機結合,開墾遼東的農田、荒地,又設置勸農官吏和常平倉等。

在開發遼東的人口中,既有大明軍民,也有被征服的韃靼人、女直人。

《遼東誌·地理誌·物產》記載了明代遼東地區豐富的物產資源,其中農作物有二十一種之多,豆類就有八種,麥有大麥、小麥、蕎麥等三種。

蔬菜同樣種類繁多,除了歷史上較為常見的蔥、韭、蒜、葵外,茄、莧、芹、白菜等都被列入蔬菜,而冬瓜、瓠子、葫蘆、苦瓜等蔬菜與西瓜、香瓜等水果被列入蓏類,蔬果種植已經相當繁盛。

「爹,經過高煦這四年的努力,俺們大明不僅在西遼河一帶成功開發出大片的農業墾殖區域,還在下遼河一帶的城鎮周邊集中開辟了許多農墾區域。」

朱棣補充道。

「數十萬從內地遷移過去的百姓,就集中分佈在這些農墾地帶,辛勤勞作。這些年,在朝廷推行水稻種植的田製影響下,粟與稻已成為稅收的對象。」

朱元璋知道,粟是遼東地區傳統的糧食作物,俗稱小米,耐旱、生長期短,適宜遼東乾旱、寒冷的氣候,因而分佈廣泛,成為當地土著的主要糧食作物。

如今,遼河平原已成為遼東重要的糧食產區。

朱棣又道:「瀋陽及周邊城鎮耕地,去年便收穫了粟三萬餘斛、稻萬餘斛,遼東各地常平倉累計囤糧已達十餘萬石。」

「遼東是塊寶地,是要用心思開發。」

朱元璋皺眉道:「但是倭島遠在海外,咱已將其列為不征之國,若為了銀礦而對其攻伐,有失咱上國風範吶!」

PS:第二更已到!我親愛的老鐵們,萬水千山總是情,投下推薦票行不行?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