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洪武皇帝的遺產(上)

-

乾清宮。

在等待趙、梅二人之時,爺孫倆的對話仍在進行。

「你應該知曉,你爹有他自己蓄養的密探,咱手裡的人,他用著不舒服,也不會用。畢竟,咱用的人,知道的隱秘之事太多,落到他手裡,怕是冇有好下場。」

朱元璋緩緩講述著他如此安排的緣故,朱高煦聽的心驚肉跳,卻是不敢插嘴多說半句。

「咱記得,三年前有個叫玄通的僧人,從京城奔赴北平,投奔到你麾下,做了你的幕僚?」

聽到朱元璋發問,剛站起來的朱高煦低頭垂手,恭聲回道:「確有此事。」

朱元璋道:「你抬起頭,看著咱。」

朱高煦不敢違背,隻好抬頭,望向了臉色蒼白的朱元璋。

「你可知,那個叫玄通的僧人,曾經是個道士?」

朱元璋直勾勾盯著朱高煦的雙眼問道。

朱高煦絲毫不慌,徑直答道:「孫兒知曉,此人棄道入佛之前,法號名曰慶玄,乃是武當山的一名有德高道。」

「關於此人,你還知曉些什麼,一併說來。」朱元璋道。

朱高煦尋思道:「玄通此人,佛道兼修,熟讀諸多佛經,通曉陰陽五行、山河風水等道術,是觀測山川河流走向,繪製堪輿圖冊的好手。」

「孫兒能與韓王、沈王兩位王叔,帶人在遼河一帶開墾出大量的農墾區域,多虧了玄通僧人跋山涉水,不辭勞苦而繪製出的輿圖。」

說到這裡,朱高煦忍不住問道:「皇爺爺可是查出此人身世有異?」

見朱高煦前後反應一致,且眼神並未閃躲,隻有疑惑之色,朱元璋輕嘆了一口氣,緩緩說道:「此人曾以慶玄道人之身份,給你三伯父(首任晉王)做了三年的幕僚。」

他的話音剛落,宮門外便響起了一道渾厚的恭敬之聲。

「臣錦衣衛指揮同知趙俊臣奉旨來見。」

「來的正好,讓趙俊臣跟你細說。」

朱元璋有些疲憊的說完這句話,然後給了朱高煦一個眼神,示意後者去喚趙俊臣進來。

朱高煦轉身走到宮門口,見到了一個身高五尺,穿著飛魚服,麵色黝黑,瘦弱如病猴的中年男人。

「你就是錦衣衛指揮同知趙俊臣?」

「下臣見過世子殿下!」

趙俊臣作揖到地,恭聲行禮道。

「趙指揮不必多禮。」

朱高煦上前一步,抬出雙手抓住趙俊臣左右雙臂,裝模作樣的要扶起對方。

趙俊臣豈敢托大,連忙順勢站起來,立即做出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躬身恭聲道:「謝過殿下!」

「趙指揮來的正好,皇爺爺剛剛向我提到你,有件事得勞煩你賜教。」

朱高煦一邊領著趙俊臣往室內龍榻前走,一邊客客氣氣的說道。

此時的他,在趙俊臣麵前,冇必要趾高氣揚,展露威嚴。

畢竟在大明初期,尤其是洪武年間,能穿得上飛魚服的傢夥,冇有一個是易於之輩。

縱觀大明一朝,飛魚服都是僅次於蟒服的一種賜服,通常情況下,得二品以上的官員纔有機會獲得。

史書《明實錄》之中,常見以飛魚服賞賜邊關將領的記載。

朱高煦記得,後世影視作品裡的明朝錦衣衛,多是身穿飛魚服,腰挎繡春刀。

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錦衣衛成員都有資格穿飛魚服,多數情況下,僅有深得聖心的錦衣衛首領纔有機會穿。

「臣德淺位卑,萬萬不敢賜教殿下。」

趙俊臣不想上來就被朱高煦戴一頂高帽子,連忙彎下腰,邊走邊謙遜的說道。

片刻後,兩人來到了榻前。

「拜見陛下。」趙俊臣行了一個跪禮。

朱元璋半躺在床上,微微睜著眼,緩聲道:「平身,你把調查到的慶玄道人身世,說於高煦聽。」

趙俊臣恭聲稱是,然後起身退到一旁,彎著腰,朝向朱高煦,道:「稟殿下,臣當年奉命暗中調查晉王陰謀不軌之事,發現慶玄道人身上有諸多疑點,遂派人進行了一番徹查。」

「慶玄道人本名姚慶,蘇州府長洲縣姚家鎮人士,幼年父母具亡,家田被同族侵占,而後與他的姐姐相依為命。」

「他的姐姐為了兩人能活下去,嫁給了姚家鎮鎮長之子姚耀祖,但出嫁後三年病亡,未有子嗣。」

「當時姚慶悲痛之下又感染風寒,高熱昏迷,遂被姚耀祖命家丁丟出院牆,幸得靈應宮遊方道士救濟而活。道士見他聰明伶俐,便收為道童。」

「又三年後,姚慶探知他的姐姐病亡另有緣由,便開始暗中調查。」

「及至數年後,姚慶長大成人,方纔查出他姐姐當年病亡的真相——姚慶姐姐因不滿姚耀祖苛待幼時的姚慶,說了幾句氣話,而被姚耀祖失手打死。」

「姚慶隱忍兩年後,趁蘇州府遭遇洪災之時,毅然離開靈應宮道觀,混入洪災流民之中回到姚家鎮,鼓動流民搶了姚耀祖的家,而他則趁亂持刀捅死了姚耀祖。」

「之後,姚慶隱姓埋名,拜入武當,因聰慧過人,而被觀中長老看重,收為弟子,得賜法號慶玄。」

「再之後,他下山遊歷至太原時,得到昔日的晉王重視,引為幕僚,以為謀士,暗中謀劃了許多陰謀之事。據臣調查,當年燕王殿下的身世謠言,便是此人一手策劃。」

「後來晉王被陛下廢黜,此人便不知所蹤。直到數月前,臣得到探子回報,方知慶玄道人竟然以玄通僧人的身份成為了殿下的幕僚。」

趙俊臣說到這裡,側身向榻上的朱元璋微微鞠躬,恭聲道:「賴陛下洪福,臣終究還是找到了失蹤數年的慶玄道人。」

就在此時,半躺在榻上的朱元璋發出了一聲輕微的咳嗽。

趙俊臣立刻低下頭,不在說話。

朱高煦趕緊上前,協助朱元璋換了一個舒服的姿勢。

「當年晉王野心大漲,意圖不軌,未必冇有此人在幕後推波助瀾。總而言之,對於此人,你要慎用。若察覺到其有異心,必須殺之,以絕後患。」

朱元璋用虛弱的聲音,說出了一番殺氣騰騰的話。

麵對殺心不減當年的朱元璋,朱高煦不敢違背,唯有恭聲稱是。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