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節 聖朝的和平之君

-

開平城外,軍隊大營,金帳內,忽必烈臉沉如水,看著南邊來的快馬急傳彙報。

南朝皇帝孟之祥在奪取洛陽、開封和商丘這三京後,即時派出大量軍民進駐,加強城防,運送軍資屯積城中。

這是常規動作,不足為奇,因此與明軍對峙的韃軍認為大有可乘之機,遂派輕騎襲擾城池、破壞交通線,想讓明軍站不住腳,知難而退。

郭料兩軍交戰,韃軍輕騎多有不敵,明軍敢戰,能戰,且馬好,馬多,裝備精良,居然壓著韃軍來打!

是的,打到現在,由於韃子好馬多被送到北方的部隊與阿裡不哥交戰了,因此馬力遜色,被明軍馬匹趕上,即使大家一換一,韃軍人少,根本換不起。

那些韃軍將領也不傻的,既然硬戰不行,那我就暗地裡下手,專門襲擾你、打你交通線就好了。

打起來才發現,明軍建立堅城堡壘,層層設防,同時實行軍屯自己種地、城內還養牲畜、種菜,自給自足。

他們居然也過起了遊牧生活了!

他們放牧,喝奶茶吃肉,過得比北方牧民愜意,因為他們有米麪茶葉和食糖的補充,如果讓他們象真正的北方牧民喝奶吃肉是做不到的,可是他們有奶茶喝,有米麪打底,再吃用香料炮製過的肉類,這樣的生活肯定過得去。

每次出動護糧,都是大隊人馬前呼後擁,遇敵必戰,以一搏一,韃子敗下陣去。

這種戰術,正是川軍收複三關五州的做法,極力降低後勤風險,避免韃子找到他們的漏洞,同時戰鬥中以命換命,敢退者斬,失地者殺,如此上下用命,韃子不敵。

其實韃子退卻,打的就是斷糧、破交的好主意,奈何明軍在他們偉大皇帝的指引下,適應了與韃子對抗的生活,反殺韃子,讓過河的韃子有來無回。

假以時日,明軍能夠在新得土地上站穩腳跟,他們已達黃河邊,軍隊向北挺進,有可能把韃子打回老家,退到長城以北,恢複北宋前期乃至漢唐江山!

讓忽必烈更為惱火的是孟之祥當皇帝後,已經在江南站穩了腳跟,他積極發展經濟,致使國家富裕,民眾安居樂業,據訊息報來說南方數年來莊稼皆大豐收,糧食爆倉!

冇錯,孟之祥把升官條件改了,想升官,就看賦稅、人口和官倉的指標,官老爺們隻好專心搞經濟,增加人口。

過程當然曲折,但大勢已成,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前朝積弊以久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得到了緩解,社會矛盾不烈,孟之祥的日子自然好過。

他又積極建設軍隊,訓練和武裝軍隊,軍隊實力大為增強,完全不同於前朝的軍隊!

探子報來說如今明軍皆如川軍也!

想想就可怕,川軍雖然厲害,不過一省軍隊而已,整個大明軍隊都是川軍,那幾個川軍一擁而上,北虜能有幾個大汗夠他們打?

更可怕的是他行馬政,在江漢平原、淮西養馬,已有成功跡象。

南方居然能養馬?

忽必烈覺得不可思議,但多個探子報告說南方馬政大興之事毋庸置疑,因為他們曾看到大量馬匹席捲山崗而過,探子們采取行動,試圖讓南馬群中爆發馬瘟。

然而,多個探子被俘,損失人手不少,僥倖有探子把帶有馬瘟病毒的物件送進馬群中,也未能讓南馬群中爆發馬瘟。

顯然,明人早有防備,且他們的養馬地真的合適養馬!

這樣的結論讓忽必烈覺得不寒而栗,他與阿裡不哥的戰爭持續,北馬數量損失不少,南馬數量卻是倍增,且南人的弓箭能力不在北人之下,這麼一來,形勢反轉,想到南方騎兵追著北方騎兵來打的情形,想想就可怕!

因此,史天澤上奏說要交還私家軍隊給朝廷,擱以前,忽必烈二話不說,就把軍隊收下來,接著對史天澤大加表彰,鼓勵其他漢人世侯向他看齊。

可現在,明朝發奮圖強,軍隊厲兵秣馬,意欲北伐,在此緊要關頭,收回漢人世侯兵權和土地,這合適嗎?

是的,收回他們兵權和土地,他們就成了冇牙老虎,內患被消除了。

然而,一旦人強馬壯的明軍打過來時,老虎都冇牙,當然不管用了,頂不住南軍的進攻。

而蒙韃人少,明軍一擁而上,蒙韃會被淹冇在明軍人海中!

現如今,明軍的戰術已經被忽必烈知曉,那就是以命換命,以一搏一,通過兌子,真的可以把蒙韃打冇。

況且,忽必烈必須保留一些蒙韃嫡係部隊,否則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漢人世侯充當炮灰是極有必要的。

忽必烈想啊想啊,收回有收回的好,不收回有不收回的好,他該怎麼辦?

思前想後,他請來姚樞,向他問計。

一向睿智的姚樞也躊躇了,他並不覺得收回漢人世侯兵權和土地與否的問題嚴重,收與不收的利弊不分明,即使不收回兵權與土地,然而當明軍打來時,漢人世侯拿手上兵馬民眾與土地作籌碼去投降,則害處更大。

姚樞擔心的是目前形勢,即北方阿裡不哥並未向其哥哥臣服,此人按“幼子守灶”之製乃是心腹大患,必除不可。

然而一旦忽必烈舉軍北上,則明軍以堂堂之勢壓來,遂行北伐,怎麼應對?

他對忽必烈道:“明軍按兵不動,就是等著陛下北狩,一旦陛下遠離黃河以北地區,明軍攻來,其上下一心,軍隊用命,黃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地區必不屬大朝所有!”

忽必烈點頭,他很清楚這一點,隻要他在,漢人世侯絕不敢輕舉妄動,他們擔心的是造反還冇成功,蒙韃軍隊已經兵臨城下,給予他們致命一擊,而他們的部下則縛他們而出迎降。

蒙韃兵鋒犀利深得人心,誰人不懼?

可是忽必烈率主力北上後,地區空虛,真的擋不住明軍來襲。

姚樞提議道:“和談吧!”

他建議南北議和,雙方以目前占領地區為界而友好,如若明朝不允,甚至可以把所有黃河以北土地都給他們,以便忽必烈大軍可以北上,專心打阿裡不哥去者。

聽到他的話,忽必烈苦笑不已,說道:“朕居然成了聖朝少有的和平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