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節 曆史的又一個分枝

-

李璮發難,忽必烈反應很快,詔令濟南路萬戶張宏修城備戰,不過李璮速攻濟南,張宏退走,途中遇到宗王合必赤的軍馬,張宏即為合必赤前導,調頭回兵濟南。

不僅如此,忽必烈從山東、河北諸路調集的漢軍,加上蒙韃軍隊,畢會濟南地區,合擊李璮。

結果李璮不敵,連戰俱敗,方纔知道他引以為豪的益都軍隊原來是紙老虎。

冇錯,梨花槍是厲害,但蒙韃的威風深入人心,李璮的軍隊未戰心怯,打起來時彆說打真韃,連漢軍都打不過!

一是蒙韃的凶厲,二來漢軍儘情嘲笑李璮是三姓家奴!

本來大家都是投降或歸降蒙韃,你大哥不說二哥的,

是啊,李璮其軍可追溯到李全那裡,在蒙韃和南宋搖擺不定,又想降明,不是三姓家奴還是什麼?

來者是史天澤軍,叫起來更是理直氣壯,因為史家不曾仕金,是直接歸順了蒙古人,始終如一,罵得特響亮,讓李璮軍士氣大跌,打仗打得稀巴爛。

忽必烈詔命史天澤專征,節度諸將討伐李璮。大軍先樹柵鑿塹,圍濟南城,繼而又築環城六十裡圍之,李璮自是不複得出。

他後悔莫及,當初他要是不講條件,歸降明朝,猶可奉大明朝廷之意討賊,反倒名正言順,如今什麼都冇有,怎麼打得過外麵那些如虎似狼的漢韃聯軍!

不僅是後悔,還有就是痛恨,起兵前,李璮和其他漢人世侯有所聯絡,滿以為這些對蒙古統治同樣心懷不滿的軍閥會響應他。結果卻是無人響應,大世侯如史天澤、嚴忠範等都服從忽必烈的調遣來進攻他,打得比韃子更凶狠!

諸如史天澤和嚴忠範等世侯投靠蒙古已久,相互間早已結成了俱榮俱損的利益關係;而忽必烈又與以前諸汗不同,頗得中原人心,並且依托漢地人力物力的支援,力挫漠北阿裡不哥勢力,顯示出英主風範,進一步把漢人世侯籠絡到自己周圍。

他們既已在新政權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又怎麼肯輕易冒險稱叛李璮又有什麼籌碼可以讓他們與他合謀造反?

李璮想派人出去嚮明朝求援,無奈城池被圍得水泄不通,根本出不去。

就算能出去求援,隻怕也是遠水救不得近火,張柔軍冇有參戰合圍濟南,正是防著南邊援兵。

濟南圍城之役,始於中統三年(1262年)夏四月之初。李璮日夜拒守近四個月,城中糧草難以為繼,最後至於“人將相食”的地步。

至七月下半月,人心渙散。李璮自知大勢已去。“分付眾人出,各討路去’。自己手刃愛妾,乘舟入大明湖投水。因水淺不死,被攻入城內的大軍擒獲,旋即被史天澤等擅殺於軍前。第二天,“天澤等引軍東行,未到益都,城中人已開門降”。

這時曆史出現了一個分枝,聽聞李璮被俘,史天澤擅殺之,忽必烈相當不悅。

按理李璮被俘,已無威脅,史天澤應該獻俘闕下,畢竟忽必烈是苦主,他會組織人員將李璮審訊後明刑正法,以儆效尤。

然而史天澤速殺李璮,明擺著是心中有鬼!

冇錯,先前李璮聯絡他一起造反時,史天澤也深受韃子“六事”之苦,他冇有把路給堵死,隻說好好好,卻冇有跟隨李璮造反,可他不出首李璮,被李璮把他供出來,則彆說史天澤吃不了兜著走,其他漢人世侯統統有麻煩。

忽必烈是大度不假,可能會出現漢末袁紹與曹操爭霸之事,袁軍敗北,曹軍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儘焚之,更不再問。

可是,忽必烈身邊還有很多韃子,他們可不那麼好說話的,他們恨不得漢人世侯統統被取締,他們與忽必烈的關係更近,疏不間親,史天澤不敢冒這個險,遂殺掉李璮。

史天澤聽說忽必烈很不高興,他心中有鬼,思想前後,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遂向忽必烈上書,說他願意交出兵權,不再成為獨霸一方的漢人世侯!

他帶了個好頭,其餘漢人世侯也紛紛上書,說願意交出兵權,不再管轄地方,隻到朝廷任職。

接報後,起初忽必烈是非常高興的,李璮之亂,在於他掌握兵權,手握凶器,殺心自起,遂起兵造反。

同樣地,諸漢人世侯有兵有財有民,又是異族,這不就是不折不扣的唐朝節度使嘛,完全具備造反的條件,隻不過倒了過來,唐朝時朝廷是漢人的,節度使很多是蕃人,而現在朝廷是蕃人的,節度使是漢人。

漢人世侯的出現是蒙古人進入廣闊的中原後,人力嚴重不足,不得不分封漢人世侯,如今出現了尾大不掉的情形。

為了免除內患,收回諸漢人世侯的兵權很有必要,屆時,廢除諸侯世襲製度,改變軍閥割據一方的狀況。地方實行軍民分治,如現在忽必烈分益都軍民為二,董文炳領軍,撒吉思領民。

以後把這一製度在各地推廣,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軍官掌兵戎,從而把各地的兵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取消漢人諸侯的封邑,歸還朝廷。禁止民間私造私藏兵器等,連同樞密院設立和中書省的加強,使集權統治大大地加強了。(注1)

忽必烈做著千秋美夢,身邊謀士也紛紛勸說他這麼做,然而南邊傳來的訊息,讓他的頭腦清醒過來,長歎一聲,徹底打消了削藩的念頭。

南朝孟之祥厲兵秣馬,意欲北伐!

……

注1:

平行空間裡李璮之亂後,忽必烈因勢利導,削弱漢人世侯的權力,嚴格執行地方兵民分治的製度,罷世侯世襲,行遷轉法,及實行易將、設監戰萬戶、取消世侯封邑、分割世侯地盤等諸多措施,真正建立起元帝國的統治。

元朝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禦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由於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複置,故中書省地位較前代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