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節 跑得快的青居軍

-

長長的宋軍隊伍,迎著舒服的晨光,正沉默地向西而行,揚起的塵埃老高,大夥兒都得用布把口鼻給遮上。

軍隊多路行進,這一片地區儘長青草,十分暢通,韃靼人反覆掃蕩過,把人口都給搬走了。

最近的一次則是孟之祥乾的:

一隊輕騎兵,沿途詢問“孟製置在哪裡?”他們是通訊兵,正要把前線戰報送給孟之祥。

他們先去了中軍,得知孟之祥下了部隊,於是一路找尋。

終於在巴州軍見到了孟之祥與巴州軍主將譚淵相談甚歡,今天孟之祥一大早就去了譚淵部那裡吃早餐,他很喜歡下部隊與軍人們一起吃飯。

為首的一個輕騎兵十將把蠟封好的戰報告交給孟之祥的隨行參謀,他首先驗看過蠟封有無破壞,當眾說一聲“蠟封無破壞”,把報告呈給孟之祥,他看過後,臉色稍稍有點古怪,立即恢複正常。

這是好事,因此他不保密,對譚淵道:“王夔昨天早上受到北虜大部隊八千人的猛烈進攻,勝之,打退北虜的進攻斬首一百七十人,戰死二百六十二人,受傷五百九十六人,他們大吃了一頓馬肉!”

聞訊後,譚淵也是臉色古怪一下下,即時複原。

王夔居然雄起一把,打退韃靼人精兵猛攻,真是稀奇。

川軍中,王夔以滑頭而出名,是見勢不妙撒腿就溜的長腿將軍,他居然打退了韃靼人的晨攻?

譚淵判斷出應該是韃靼人主力想吃掉王夔,結果咬崩了牙。

孟之祥同樣如此判斷,他還想的是環境造就人,王夔能夠雄起,乃是周圍都是敢戰的友軍,還有自己的壓製,使得王夔不敢後退。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如果孟之祥本身是那種畏敵如虎的人,那王夔自然就可以逃得比誰都快了。

看過戰報後,孟之祥回到中軍,下令通報戰況,對王夔個人及利州軍作出嘉獎。

不管怎麼樣,利州軍敢戰,打退韃軍的進攻,是值得表揚的事情。

暫記下功勞,等班師回朝後,稟明朝廷,得到朝廷的賞賜,此乃“恩出於上”。

另一方麵,汪良臣退兵回去對汪德臣說明原因:“南蠻組織有方,我軍要是強攻,隻怕死傷不少!”

汪德臣並未怪責他,隻是說道且等待良機。

想要打敗如此強軍,必須耐心,兄弟倆判定南蠻主攻方向是文州,因此趕快去文州把人口遷移走,其實文州已經非常破敗,人口實在匱乏,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堅壁清野,待宋軍到達文州時,進入各城鎮,空無一人,空無一物,經常遇襲,韃靼人心中暢快。

宋軍似乎不怎麼在意韃靼人所作所為,他們的斥侯與韃靼人的斥侯進行了廣泛的野戰,打成一團。

如此進行了二天後,汪德臣第一個醒悟,汪良臣第二個醒悟:“不好,南蠻在搞事情!”

兄弟倆即時加強了偵察,一天後,情況明瞭。

進入文州的宋軍隻得利州軍與青居軍郭明亮部,其餘部隊冇進文州。

他們去哪裡了?

宋軍去了武都(沔陽以西二百裡外),來不及馳援,隻能希望那裡的守軍運氣好了。

想想就火大,汪家兄弟倆惡向膽邊生,想著乾掉在文州的宋軍,這支宋軍部隊正急轉武都,如能殲滅他們,必能讓孟神通痛心疾首。

如今汪古部及附屬部族達八千人,想來想去,還是不能下達與文州宋軍死戰的決心,就這樣地,汪古部冇能消滅掉文州宋軍,也冇有及時增援武都城。

很明顯的,武都守軍的運氣不好,他們冇能接到警報,青居軍發揮出倍道而行的強勢作風,急赴武都,沿途扣押人員,封鎖道路,防止走漏訊息。

通往武都的大道上,帥府中軍統製張實和巴州知州譚淵這對難兄難弟看著青居軍的背影消失在在道上,一起搖頭!

他們倆人的部隊跟隨在後麵,無法追上青居軍!

張實吃驚地對譚淵道:“大家都是按青居軍給出的《步軍操典》去訓練的,為什麼我們追不上他們?”

譚淵說道:“可能我們吃得不夠他們好。”

“不,在後勤統一後,大家吃的餐標是一樣的,青居軍有改善,但不致於拉下這麼多的距離。”張實道。

“可能,是青居軍中鐵血會吧!”譚淵猜測道。

禦史曾指責孟之祥在軍中結社,孟之祥說冇有,之後不了了之,但大家都認為孟之祥不可能不結社,因為在戰鬥到酣時,鐵血會的口號“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就冒出來,。

張實搖搖頭道:“意誌不可能當飯吃,不會整支軍隊都參加了鐵血會。”

如今青居軍連小兵都跑得飛快,不可能是鐵血會信唸的支援。

這個謎團不難解,張實和譚淵後來知道想要跑得快,平時多訓練,加訓唄!

《步軍操典》裡說每天跑十裡,很多士兵每天可能十五裡,二十裡,要求揮刀一千次,就來二千次,隻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這練啊練啊地就練出來了。

一個青居軍軍官說得很明白:“我們太尉也是這樣練的,比你強的人都這麼勤奮了,你還有什麼資格去偷懶!”

見譚淵思索的樣子,張實笑道:“算了,不要多想了,好在他們是我們的友軍!”

譚淵同意道::“是啊,誰做他們的敵人,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黴!”

誠如譚淵所言,韃靼人武都守軍就倒了黴,在天快亮的時候,青居軍神不知鬼不覺地潛至城下,他們動作輕靈,連狗都冇叫。

他們渡過了護城河,分兩隊同時行動,一隊用飛爪拋上城牆,然後青居軍官兵們們抓著飛爪直上城牆頭,另一隊同樣用飛爪,抓著拉起的吊橋的儘頭,爬上去,斬斷了吊橋的鐵索放下吊橋。

當青居軍在殺城上的韃軍,同時用飛爪降落到城裡,打了城門時,城內的韃軍才如夢驚醒。

他們匆忙整隊出戰,可是從門洞裡湧進了大隊的宋軍,而在城外則是黑壓壓的大軍,暗夜之中洶洶湧湧不知道有多少人,先是步兵,然後是騎兵,打著鑲金邊旗幟的騎兵,他們像怒濤拍岸,如潮水一般蜂擁朝城內湧入。

這城,守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