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節 高原反應要命

-

自古以來入藏軍隊往往得麵對高原反應的考驗。

其實中原人民就對高原反應不陌生,如《漢書》裡便記載杜欽在勸說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王莽伯父)如何應對曾叛殺漢朝使節的罽賓(位處阿富汗斯坦與克什米爾間開伯爾山口的古國)時,形容罽賓之所以“自知絕遠,兵不至也”的地理因素。

就是因為漢人前去時會“又曆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儘然”,詳實道儘頭痛欲裂、嘔吐等高原反應的症狀,也因此纔將途經的崇山峻嶺命名為“頭痛山”。

時人愚昧,不知病因,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在論及吐蕃時,便描述道“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不甚為害”,

這些“冷瘴”雖有可能亦指水土不服所產生的病症,但高原反應仍屬大宗,加上古代既無高壓氧,又無良藥,不能及時救治,故中原軍隊每當欲進軍青海、西藏、帕米爾高原一帶時,都會麵臨“冷瘴”的威脅。

相比之下,當地土人的武力還在其次。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六月西巡追擊吐穀渾時,遇上“經大鬥拔穀(今隴青交界的祁連山扁都口),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霰晦冥,與從官相失,士卒凍死者太半”的險境。

其餘漢將攻打西藏地區時冇有幾個能夠討得好了的,今天,南下的韃靼人也遇到了這個空前難題!

他們遭遇了雨雪瘴癘,人員與馬匹損傷過多。

先是出現頭疼、噁心、嘔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症狀,很快地,人與牲畜就死去了!

根本無藥可治,對於軍官或者小兵都是一樣的公平。

百夫長喜力德格蒙語的意為“優秀”,在進攻諸地,戰陣殺人上他也確實優秀,雙手沾滿了各族民眾的鮮血,殺人無數。

然而他在路途上卻不夠優秀,他走著走著,彆人看到他的臉麵通紅,雙眸佈滿了血絲,滿身牛汗,趕緊讓他坐在路邊岩石上休息。

這一坐就起不來了,喜力德格頹然去世,再也不能叫醒!

除了他之外,還有一些韃軍官兵也死於高原反應,哪怕他們喝茶,吃著亂七八糟的藥丸和更多的營養也不頂用。

他們不知曉的是越是表現出英雄豪邁,走路走得虎虎生風的人,死得越快,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其實韃靼人還算幸運了,他們的老家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一千五百米,相對而言,比起平原的民眾,韃靼人更能適應高原氣候。

死得是平原地區的漢軍以及其他的一些民族軍,他們更不能適應高原氣候,同時冇有醫藥茶葉和營養補給,同時還要從事較重的體力活,比如拖馬上山,運送軍資和生病的韃靼人等。

結果,韃軍減員嚴重。

死去的人起初由活著的人挖坑埋葬,然而挖坑的人乾活乾著乾著,喘著氣,同樣倒地不起。

死的人實在太多,因此死屍都被扔到了山澗溝壑中,實行天葬。

韃靼人部隊高原反應強烈,連皮實可靠的蒙古戰馬都撐不住倒下了,軍心動搖!

如果是青居軍在的話,他們得到孟之祥的傳授,有了一整套應付高原反應的方案,甚至還開發出紅景天、銀杏葉片、黨蔘丸等藥材,能夠對起高原反應者進行一定的治療。

可是韃靼人冇有啊,隻有象忽必烈這樣的大酋,他們通過走私弄到了一些珍貴的宋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不僅如此,大酋們的夥食與茶葉是有保證的,他們無須多動更加安全。

死的人是非韃靼人居多,尤其是那些南人(南方漢人),他們的身體素質遜色過其他部族,又多動勞累,死者甚眾。

一批批的人高原反應死去,不僅如此,高海拔地區的氣候變化莫測,出發時還睛空萬裡,紫外線強烈,大家熱出了一身汗。

可不到一二小時,就雨夾雪劈頭劈腦地猛烈襲擊過來。

如此氣候變化,生病的人越來越多,加上食物匱乏,凍餓而死的人不在少數,累死的很多,路上一地的人體與馬屍,由於太多,甚至都來不及把他們給扔到路邊山溝裡。

待部隊離開後,蠢蠢欲動的兀鷲撲到了屍體上,把屍體分吃殆儘。

那些兀鷲十分可惡,它們跟隨在部隊後麵,在部隊上空盤旋,就象不祥的地獄死神。

官兵們皆說:“早知道是這種情況,不如留在川西與南蠻和土人拚個你死我活還來得痛快!”

開弓冇有回頭箭,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忽必烈下令道:“不要回頭,不得討論,繼續前進!”

一將功成萬骨枯,哪怕是損失慘重,忽必烈表麵上鎮定自若。

彷彿死多少人對他來說都是風輕雲淡,觸動不了他那鋼鐵心腸,這是一個欲成大事者應有的胸懷!

然而還是有人死去讓他倍感惋惜,甚至落淚。

軍帳內,他握著奄奄一息、骨瘦如柴的張文謙的手,傷心地道:“大事未成,先生卻要棄我而去,悲哉!”

由於與漢人接觸得多,他說著流利的漢語,拍著張文謙的手。

張文謙睜著眼,喘著氣,說不出話了。

滿腔的壯誌即將煙消雲散,漢殲張文謙命不久矣!

忽必烈南征,張文謙從征,除他之外,還有劉秉忠、姚樞這些漢殲,對於他們,忽必烈優待有加。

保證他們的飲食與坐騎,還送醫藥和茶葉,視他們為腹心,讓這些漢殲將他當成了明主,一心為他賣命。

在忽必烈看來,大朝軍隊不缺乏勇士,缺少的是些有智慧有行政能力的人,這些漢殲對於他的統治十分有用,因此他加以籠絡。

可惜張文謙無福消受大王的恩典,他起了高原反應,初時還不重,後來就不行了,最終一命嗚呼。

忽必烈著親軍將他安葬,在簡單的告彆儀式後,由於軍隊在前進,忽必烈與諸人繼續上路,留下親軍挖坑。

見他們離開走遠了,在他們視線看不到的地方,韃靼人將張文謙的屍體給扔下了山溝,一群兀鷲凶猛地撲了下去!

十夫長新吉勒胡不爽地道:“這南蠻何德何能,竟敢勞動本大爺動手!”

於是,漢殲張文謙死無全屍!

……

在經曆了千辛萬苦後,韃靼人於十一月初進抵金沙江畔,忽必烈遣使赴大理國招降,然後,他們遇到了熟悉的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