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節 忽必烈铩羽而歸

-

大理迎戰!

大理國國王段興智拒絕招降,以丞相高泰祥率軍屯戍金沙江沿線佈防,又遣將領高通率一部駐會川(即涼山會理,川西南邊鎮),抵抗蒙古軍。

段興智,把名字倒過來就是段智興,乃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人物,《天龍八部》中的主角段譽之孫。以大理段氏“一陽指”自成一派,武學修為登峰造極,“天下五絕”之一,號稱“南帝”。

嗬嗬,段興智就是南帝段智興的原形人物,大理孝義帝段祥興之子,才接位冇幾年,根本不是小說中聲名顯赫的南帝,而是小受。

他的丞相高泰祥是權臣,又名高祥,白族先民,曆任第二十一世國王段祥興、第二十二世國王段興智的相國(丞相),史稱“當時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

他執掌大理國家的軍政大權,段興智反倒站一邊去。

對於韃靼人進犯,高泰祥力主抵抗,堅決不投降,並且,他得到了有力的幫助。

播州(遵義)雄威軍副都統製楊寅奉播州安撫使兼雄威軍都統製楊文之令率五百精兵來援!

大宋朝廷不是不允許川軍外出作戰嗎?

是的,冇錯,無論是餘玠還是孟之祥,對於朝廷旨意皆遵守無誤,來的是楊文派出的楊寅。

楊文名義上為宋官,實際上是外蕃,聽調不聽宣,自成體係,不受朝廷約束,他之所以派兵,遠赴千裡之外的大理,乃是楊文俠骨丹心,乃是宋粉,他熱愛大宋燦爛的文化,與餘玠、孟之祥相交甚厚,為了他們而兩脅插刀,早早地派出強援到大理助戰。

他也不吃虧,得到了孟之祥送出的一個生辰綱作為經費。

孟之祥為人十分豪氣,捨得花錢,資助這次行動,楊文把錢下發,楊寅這夥人得到不菲的收入都搶著去,並且凱旋而歸時還會有重賞,士氣相當旺盛。

高泰祥看著楊文的來信,臉露笑意。

楊文的信用漢字所寫,高泰祥直接看得懂,可見中原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在信中,楊文表示派出援軍隻為對韃子展開戰鬥,一旦功成,則部隊撤回去,並且,楊文說是硬仗苦戰的話,儘管差遣楊寅上陣。

真是好人哪!

看過了信,高泰祥客氣地問楊寅道:“對韃戰事,楊將軍可有教我?”

“不敢當!”楊寅拱手道:“下官的意見隻作相國參考。”

楊寅曾經參加過多次對韃戰事,經驗豐富,他把學自孟之祥的戰法說了,那就是堅壁清野,疲敵、堅守陣地,憑藉地利消耗韃軍的進攻態勢,之後轉入反攻!

他說到孟之祥在四川就是這樣戰法,無往而不利,次次都打勝仗。

高泰祥聽得大悅,他知道韃靼人的威名,雖然他力主抵抗,也擔心打不過韃靼人,如今聽到了楊寅的介紹,讓高泰祥心中有數。

不僅如此,楊寅看到高泰祥的佈防圖乃大理軍與韃靼人隔著金沙江對峙,楊寅告訴高泰祥道:“下官看貴軍精銳,能夠力擋韃靼人,但韃靼人生性狡猾,隻怕他們打不過,會包抄我們。”

冇錯,大理的軍隊乃是當地土兵,生性強悍,其前身正是南詔,曾將大唐軍隊殺得大敗,戰鬥力是杠杠的。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且這個和尚滿懷善意,高泰祥聽得進去,他垂詢楊寅對韃靼人可能的動向,楊寅精確地分析出韃靼人很可能翻越旦當嶺(雲南中甸境)入大理境,招降當地麼些部落(納西族),占領三賧(今麗江),從側後攻擊大理軍主力。

聽到楊寅的話,高泰祥安排部將高超為主將,林若飛為副將領軍五千出戰,還請了楊寅同往!

楊寅欣然領命,與高超、林若飛一起前往。

他這次到來,攜帶了不少的銀兩,臨行前楊文交代過他:“餘製置的孟七郎重金資助這次戰鬥,我們不能打得難看,必須勝利!你不要怕花錢,能夠花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所以,楊寅也欣然領命,花錢置酒,又送禮物,與高超、林若飛觥籌交錯,稱兄道弟。

到得麗江一帶,他又與當地納西族的頭人首領們打成一片,極大地團結了他們。

當韃將兀良合台部率軍一萬,經過了各種艱難困苦,好不容易翻越了越旦當嶺後,集結隊伍,立足未穩,迎接他們的是洶湧而來的大理軍隊與部族軍隊,尤其是他們的先鋒,更是勇冠三軍。

楊寅率五百播州兵為前驅,義無反顧地向韃靼人發動了勇猛的衝鋒!

臨戰之前,他鼓勵諸兵道:“我們播州軍打自跟隨孟七郎作戰後,從來冇有敗過,今天雖然孟七郎冇有與我們在一起,我們也不能丟臉!”

播州兵雄起,把疲憊不堪的韃靼人打得落花流水!

在大西南,播州兵從來都是強軍,播州楊軍的赫赫有名

他們如虎入狼群,在韃軍陣中縱橫馳驟,逢著便殺,無人可擋!

將勇兵悍,互相配合,韃靼人見單打獨鬥贏不了,試圖合圍他們,不想大理軍與納西部族軍不甘示弱,也一起發力。

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一場好殺,直殺得韃靼人豕突狼奔,首尾不能相顧。

韃軍千夫長紮拉嘎見不是路,上前截著楊寅,不料楊寅槍法精奇,十合過後,一槍把紮拉嘎給刺於馬下!

楊寅用的正是嶽家槍,

與其他人敝帚自珍不同,孟之祥冇有門戶之見,他見播州楊家一片赤誠,遂開了香堂,將嶽家槍傳給了楊文與楊寅。

楊文也就罷了,楊寅曾有段時期呆在青居城,由孟牧勞代師相傳嶽家槍,已得三昧。

韃軍都元帥兀良合台氣炸了肺,但見得不是路,連他也得逃。

他們被打敗了,無路可逃,不得不再次翻越旦當嶺逃命,而楊寅等眾在後麵緊緊相追,最終隻得千餘韃軍逃得一命。

約有二三千人被俘,全部被貶為奴隸!

……

忽必烈軍與高泰祥親率的大理軍隔著金沙江對峙,因為大理軍防守嚴密,忽必烈無隙可乘。

更麻煩的是,他原計劃抄大理軍的側後背,冇想到兀良合台被打敗後,楊寅等眾去抄了他的後背!

雖然不敢進攻韃軍主力,但壓縮了韃軍的戰略空間,讓韃靼人處於無兵可援,乏糧補給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不得不撤軍而北歸,於次年五月返回西涼文州時,十萬大軍隻得二成回來,其餘人等,儘皆冇於軍中,馬匹牲畜更是全部丟失,可謂大敗。

就這樣,忽必烈的啼聲初試失敗了,也極大地延緩了韃靼人的南下攻勢。

雖然大宋在西南取得先手,但該年(1253年)大宋的損失令人驚駭。

大宋西南擎天支柱餘玠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