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節 自不量力的李璮

-

八思巴識事務,順應天命,藉助於明朝龐大的錢糧人力,實現了對衛藏的政教合一的統治,明麵上尊明朝皇帝為主,實則自立為王。

他能這麼做的基礎是衛藏地區的人口稀少,土地貧瘠,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是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可以這麼做,其他人就未必了,如益都李璮與孟之祥叫板,要求封他一字並肩王,聽調不聽宣,不僅朝廷不可以派人管治他,還要每年給他錢糧!

安有是理!

李璮之父李全弓馬矯捷,善使鐵槍,人稱“李鐵槍”,很能打,在蒙古與南宋之間反覆橫跳,最終死在趙葵手裡。

李璮則擁兵自重,為益都行省(山東境內)總管,成為蒙古人治下的漢人世侯。

不過,當狗的滋味不好受,蒙韃要求被征服民族做到的“六事”即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編民(清點人數,建立戶籍)、助軍役、納賦稅、置達魯花赤(地方長官)等,都不容易做到。

如助軍役就是被韃虜充當炮灰,被調動長期在外征戰,哪怕貴為漢人世侯也要帶頭向前衝,蒙韃可不會讓你當大爺!

當年蔡州城下,張柔親自攻打城牆,險些喪命,幸被孟珙所救。

其他的漢人世侯也好不了多少,多年征戰,子弟死傷無數,如隨征四川的漢人世侯,在孟之祥的打擊下損兵折將,十不存一!

再有納賦稅、置達魯花赤也很要命,成為了套在漢人世侯脖子上的絞索!

蒙人貪婪,需索無度,漢人世侯被剝削得很慘。

然而蒙韃兵鋒犀利,眾漢人世侯敢怒不敢言,無奈忍受,獨有心高氣傲的李璮不服氣,意欲擺脫蒙韃,自立為王。

他敢這麼想是他彆有本錢,因為他母親楊妙真是“梨花槍”傳人,這梨花槍號稱天下第一槍,楊妙真“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當初趙葵設計弄死李全,想全殲其部隊時,就是楊妙真把梨花槍使將出來,有如常山趙子龍附體再現,殺得宋軍如同長阪坡的曹軍死傷無數,血流成河,人馬躊躇不前,看著楊妙真保著李全餘部從容離開戰場!

李璮儘得“梨花槍”真傳,擁兵六七萬人,控製了山東東部數十城之地,割據山東30餘年,成為山東三大世侯中力量最強的一支。

其下有四個兄弟李豐、李盛、李兵、李飛均使得一手梨花槍,衝鋒陷陣不在話下。他還有一個兄弟李通,亦是出類拔萃之輩,用梨花槍把呂文德給打得高掛免戰牌,閉門不出,不得不高價出動雷霆救兵,請趙葵調來川將孟之祥方纔擊殺李通。

李通死後,李璮知道南朝不好惹,方纔消停下來。

此時他心痛兄弟之死,更恨蒙韃下令調動李通,諸韃亦不助陣,否則,李通哪會輕易喪命。

這次忽必烈與阿裡不哥爭大汗之位,廣調漢人世侯充當打手,李璮得到的調令是讓他把李家四將之李豐、李盛、李兵、李飛全部調到北方作戰,外加益都一批精兵猛將統統被調走。

如此一來,李璮麾下主力幾乎被抽調一空,那還得了!

冇有了兵將,他就成為空殼子,任人宰割。

因此當南邊朝廷派出密使來與他接洽,要他反戈一擊時,他欣然同意,不過他提出的條件讓朝廷犯了愁。

這位仁兄要自立為王!

內閣會議上,賈似道大搖其頭道:“此例不可開,此風不可長。”

眾閣臣一致點頭,道理很簡單,允了李璮,則史天澤、張柔、嚴實等漢人世侯統統都可以自立,須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眾閣臣不敢背上裂土分封的罪名,因此萬萬不可。

他們的初擬被送到皇帝禦案,就看孟之祥以打擊蒙韃為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之人,肯不肯作出讓步。

這時情報非常重要,據飛鴿傳書送回來的情報說偽帝忽必烈仿照金朝的兵製,建立了自己的近衛力——“武衛軍”,從各路漢軍中選拔了三萬漢人,武官團亦絕大多數是漢將。他還嫌漢人少,為了對付他的蒙古兄弟,想征調山東李璮的部隊。

如今參謀長王堅分析道:“李璮待價而沽,殊不知他已經是俎上之肉,猶不自知,還在與我們叫價,換作我是他,對我們賣個好價錢,即時歸正,方為正道!”

他冷靜地道:“李璮若堅持自立,我們就坐山觀虎鬥,任由他們內部自相殘殺,不必理會。”

如奕棋般,取實利還是取大勢,王堅主張取大勢,即中國必須一統,隻能有一個皇帝,不允許有人自立為王。

不然,應允李璮,則史天澤、張柔、嚴實等漢人世侯,萬一國內有人造反,他們也要自立為王,為之奈何?

“這樣子啊……”孟之祥心有不甘,他對於李璮的六七萬精兵悍將可是垂涎三尺,要是儘得其軍,則我軍力量增強,敵軍力量削弱,多好的事啊。

因此他讓把兄楊懷遠寫信給李璮,要楊懷遠以親戚(楊懷遠是楊妙真的侄子)的身份勸說李璮歸正,朝廷開出了頭一個鐵帽子爵爺,隻要李璮同意歸順朝廷,則他為一等公,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然而李璮接信看過後,竟當眾撕了信件,大罵道:“楊懷遠何人,竟敢勸我,真是自不量力!”

自不量力的人是李璮自己,隨著忽必烈忙於對阿裡不哥的攻勢,對李璮的征調愈急,李璮密令納為質子的李彥簡竊歸,隨即殲漣、海三城蒙古戍兵稱反,勒兵趨益都。駐益都的原宣撫副使王磐出奔濟南。益都陷。李彥簡逃離闕下時,李璮反跡已暴露無遺。

忽必烈問計於謀臣姚樞,姚樞回答,“使璮乘吾北征之釁,留後兵寡,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人心,為上策;與明連和,負固持久,令數擾邊,使吾疲於奔救,為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忽必烈問,“若是賊將何出”樞對:“出下策。”

姚樞的意思是說李璮有本事的話,最好的策略是乘著大汗北上遠征時突擊幽燕,斷大汗糧道後路;中策是與明朝合謀,同氣連枝,共抗大朝(蒙韃朝廷);下策就是自把自為,攻打濟南(不得明助)。現在李璮用的正是下策,因此姚樞斷定鼠目寸光,乃塚中枯骨,屍居餘氣,早晚被大汗所擒!

後來局勢的發展正如姚樞所言,李璮昏庸取下策而行,結果被忽必烈迅速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