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節 史天澤的煩惱

-

許昌城,城北,雁棲湖彆苑。

這座彆苑占地麵積廣大,中國古代建築群,各處殿堂高大宏偉,氣派十足,正是蒙古人委任的都元帥、五路萬戶、河南等路宣撫使史天澤的官邸。

雁棲湖水產豐富,岸邊種有茂密的蘆葦叢,大雁往返南北時,都在此停留。

戰亂時期,地無所出,民眾打雁為食,雁不敢落湖,雁棲湖不見雁蹤。

待到史天澤軍隊進駐後,他認為大雁是瑞祥,下令保護,除了婚嫁可取雁之外(婚姻納采者,用雁也,取大雁隨時南北,不失其節之意),其餘皆不可打雁,於是雁棲湖複現雁蹤。

書房內,身體魁梧的大豪史天澤站在窗邊,默然不語。

他那裡地勢高,可以見到湖邊連片田野,農人辛勤勞作,時為春天,麥苗露頭,枝葉返青,春之景象令人心曠神怡。

田野裡農人們辛勤勞作,有時做得累了,就停下歇息,喝水談話,十分從容,相較於數年前兵荒馬亂時期,千裡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慘狀,真是一天一地的區彆也。

史天澤治理地方,他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員,繕城壁、修武備,招集流散、存恤窮困,鼓勵生產,頗有治績。他以此為根據,成為了漢人的一大世侯。

而且史天澤與當時的多數漢人世侯不同,他從未奉仕於金或宋,而在歸附蒙古以後則一心相隨到底,更得蒙古人信任,冇有蒙古人的掣肘。

但,他眉頭緊鎖,憂心重重!

以許昌為中心,他負責防守黃河以南至南朝京湖之間的廣大地區,當他知道孟之祥在南朝登基為帝,國號為明後,即時覺察到戰爭很快來臨,孟之祥可不是宋帝,他是個軍事強人,必定北伐,而史天澤與張柔(防守黃河與淮河之間地區)將首當其衝。

因此史天澤積極訓練軍隊,做好各項準備,哪怕他的當麵之敵是文臣史岩之,他也冇有掉以輕心,但讓他萬萬冇想到的是,從接到明軍入侵的訊息之日起,壞訊息一個接一個傳來。

“紮魯特”部族戰敗、克倫落部族戰敗、哈拉普吞部族戰敗,這些能征善戰的韃子部族一一戰敗。

上蔡失守、西平失守,設的屏障冇起作用,明軍打到了許昌百裡外的殷城(漯河縣)!

明軍進展堪稱神速,他們攻城略地,史天澤的佈置失效,他的防線就象紙一般地燃燒起來。

這怎麼可能?史天澤百思不得其解。

還有一件事讓史天澤不寒而栗的,他正好離開許昌前往外地巡察時,明軍發動進攻,時機選擇非常好,讓他冇能及時接到資訊,許昌那裡群龍無首,待他回來後,已經失陷多地,明軍距離許昌百裡外,騎兵一天一夜可至。

史天澤終究是打老仗的,他喚人進來,下令封鎖邊境,各地若不經允許,隻許進不許出,嚴查奸細。

同時下令堅壁清野,撤走各地民眾,不讓明軍得到人與物的補給。

部下領令離開後,史天澤沉吟不決。

明軍士氣如虹,攻勢猛烈,似有神助,已軍硬扛的話,隻怕損失非常大!

他除了顧慮明軍,同時也顧慮蒙古人,真當蒙古人這麼好心,讓他控製如此大的地盤來稱王稱霸?

蒙古人進入中原後因人少,他們隻能把廣闊的地盤委派給漢人世侯來管治,何嘗冇有藉助外人來削弱漢人世侯的打算?

他細忖著,目前有三策:一是誘敵深入,這是蒙古人的戰法,此乃上策;二是堅守城池,以堅城防守,在城上大量殺傷城下明軍,消耗掉明軍的進攻態勢,再行反擊,此乃中策;三是直接與明軍硬拚,出動主力與明軍對戰,此乃下策。

擺在史天澤前麵最好的方法就是仿效“端平入洛”蒙古人戰法,當年宋朝趙範和全子才領兵殺向洛陽和開封兩京時,韃帥塔察爾放棄地盤,任由南人殺來,奪回兩京後,塔察爾即時出兵,打敗宋軍。

宋軍是陣戰失敗,即使陣戰得勝也不頂用,蒙古人拉長南人的補給線,待到時機成熟,集中兵力與南人決戰,切斷他們的補給線,勝券在握。

對於史天澤,此策在軍事上是上上之策,可政治上卻有很大的問題。

他畢竟不是蒙古人,蒙古人厚顏無恥能做的,他不一定能做。

史天澤很清楚在蒙古人內部有著強大的反漢勢力,他們看不起漢人,認為給漢人世侯太多的權利了,應該把這個權力收回來,史天澤的退兵,正好給他們有藉口。

為什麼史天澤等漢人世侯依附忽必烈,因為忽必烈尊重他們,為他們提供庇護,其他大酋不當漢人是回事!

但形勢會變的,一旦史天澤丟失了太多的地盤,又無法打退或者消滅明軍的話,則他誘敵深入就是笑話,授人以柄,忽必烈也不好為他說話。

史天澤不得不考慮已軍失利的可能,換作是宋軍做他的對手,他會毫不猶豫地退兵,誘敵深入,他完全有把握打敗宋軍,奪回失地。

可是當前之敵是孟之祥,孟神通的軍隊!

史天澤膽寒了,被打怕了。

他參加了蒙哥汗討川之戰,結果蒙哥汗被孟神通射殺,蒙古軍與助戰的漢軍損失慘重。

失敗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所以他選擇中策,試圖依托山川地形和城池,擋住明軍的去路,為已軍的反擊創造條件。

萬萬冇想到的是明軍攻擊竟是如此犀利,中策竟然是失策,史天澤感覺到明軍完全摸清了他的虛實一般,這仗難打了!

是的,除了帶路黨給力之外,明軍的間諜先前也收集到了大量的情報,而缺乏防諜意識的史天澤軍隊未能阻止情報的丟失,待他們加強控製時,明軍已經打到城下了。

於是史天澤望著窗外美景,心中瓦涼瓦涼的,拿不定主意。

正在頭疼之時,聽到門外腳步聲,接著有人進來,史天澤扭頭一看,頓時露出了笑容,來者是侄子史忠,他是兄長史天安的兒子。

史天安,太師木華黎以其兄史天倪為萬戶,而質天安軍中。天安隨木華黎從討錦州叛人張致,平之。又略地關右,生擒鄜州驍將張資祿號張鐵槍者。

他能征善戰,前幾年已卒,兒子史忠接過衣缽,善使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是史家諸子之冠,還有謀略,史天澤重用他,分了他五千精兵,眼下他奉召而來,史天澤讓他坐下,把已軍所遇到的麻煩和盤托出,問他的打算。

-